漳县推广研究员马占川科技扶贫纪实

18.06.2014  12:56

        今年57岁的马占川,是漳县农牧局推广研究员,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农业专业毕业,32年来,他担起了农民的科技咨询、推广、服务的重担,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在他热爱的土地上,重点农业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中,写出了一篇篇论文。如今,这一粒种子已结出了累累硕果,许多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了一串串荣誉。马占川当选为“省党代表”、“甘肃省优秀专家”、“定西市第二届劳动模范”等。

 

        把根留在家乡,把青春洒在农村

 

        马占川出生在漳县东泉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辈们辛苦劳作的身影在他的记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982年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毅然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他对老师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只有和土地、农民打交道,才能发挥自已的专长。”他上班后,一头扎进农村,走村串户,调查土壤和种子,看到农民缺乏科技知识,大多数人还沿用传统的耕种方式,一年又一年的辛劳,过着贫穷的生活。看着广袤而贫瘠的土地,马占川内心一阵心酸,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已的知识,带领乡亲们摘掉贫穷的帽子。马占川作为农技站长,认真搞好农业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科技素质,领着农技人员深入到全县各乡镇的贫困村,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讲解和现场示范相结合,印发资料和广播录像宣传相结合,高新技术介绍和实用技术推广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了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中药材、蚕豆和燕麦等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据统计,2008-2013年,共主讲各类农技培训46期,受训农民达5600多人次。扎实有效的农业技术培训,使重点推广的农业新技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极大地提高了贫困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新技术在全县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辛勤耕耘,推广科研结硕果

 

        马占川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每实施一个项目,他都要亲自制定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并深入基层,抓点搞试验示范,通过仔细观察记载和认真分析,提出推广意见。由他主持完成的《当归黑地膜覆盖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及《蚕豆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两个项目,分别于2010年8月和2012年12月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验收,成果均达到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为高寒阴湿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结合《当归GAP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蚕豆根腐病防治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和《贫困村优质燕麦基地建设》等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培养和带动了46名县乡农业技术干部和120多名农民技术员。在此基础上,他还根据漳县的自然气候特点,选择不同生态类型示范点,重点引进和推广了当归黑地膜覆盖丰产栽培、蚕豆高产栽培,燕麦丰产栽培等项技术,均起到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的良好效应。仅推广当归地膜覆盖栽培、蚕豆根腐病综合防治和燕麦高产栽培等项技术达3.5万亩,增收380多万元,贫困村户均增收1820元,人均增收364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科技扶贫效果。

 

      马占川联系漳县农业生产实际,撰写科技论文和调查报告,为各级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献计献策。近年来,他先后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介绍漳县东泉乡实施“贫困村优质燕麦基地建设”科技扶贫项目的《发挥燕麦生产优势 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一文,发表于《甘肃农业》2013年第20期。为今后更好地实施科技扶贫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马占川已经成为当地的名人,农民心中的“活财神”。32年来,他把自已的青春洒在家乡的土地上,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乡亲们更富有的科技扶贫推广上。他常说,我是一名科技干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我应尽的责任。他扎根农村,实现让大地丰收,农民富裕的人生追求。   


                                                                                            (供稿:定西市漳县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