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肃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切实下沉的调查

06.05.2015  10:39

  原标题:医疗资源下沉助基层医院“成长”

  ——对我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切实下沉的调查

  让群众享受到一流专家服务

  3月26日,甘肃省人民医院由9名高级职称专科医师组成、一名副院长带队的帮扶团队入驻永登县人民医院,医师分级诊疗、多点执业率先在全省全面展开。

  永登县人民医院院长火统显形象地比喻说:“县级医院本该是老百姓看病的主战场,就好比公交车一样,要承担起公共交通的主要任务。然而,现实情况却正好相反,在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同时,不少县级医院却‘吃不饱’。”

  今年2月10日,“全省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暨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今后的3年时间内,3000名(每年安排1000名)省市级医疗机构副高职称以上专家、6000名县级医疗机构医师分赴县乡,有序开展多点执业服务,确保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优质医疗资源。

  火统显高兴地向媒体表示,“永登县医院已尝到了医师多点执业的甜头。如今,医师多点执业制度落地了,这是基层百姓期盼的,也是县级医院急需的。”

  此前,省人民医院与永登县人民医院签订了合作帮扶协议。永登县消化、呼吸类疾病高发,但永登县医院缺乏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当地群众只好跑到兰州大医院就医。在省人民医院专家一对一的定点帮扶下,永登县人民医院短短一年时间内,便建起了消化科和呼吸科,其中消化科床位已经达到60张,成为医院的优势科室。

  “每周要上半天门诊,每次大约接诊70名患者,其中有50人都是当地县医院甚至乡镇卫生院就能解决的常见病。”医学博士、国内知名耳鼻喉专家、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郭玉芬表示,这是对紧缺优质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对临床接诊和各级调研中发现,目前,甘肃省市级各大医院接诊的患者中70%是农民,这些患者中又有70%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治疗。对此,甘肃省实施医师多点执业制度,通过派驻医师下基层服务,推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与区域内的医疗需求相匹配。

  让资金下沉合理补偿专家

  为什么如今乡镇卫生院设施齐备,病人还是要往大医院跑?

  郭玉芬认为,老百姓需要的不只是大医院的高端设备,更是优质的医疗人才。现阶段全国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才普遍紧缺,基层群众为了追逐优质医疗资源不得不集中到大医院就医。

  郭玉芬表示,“这些县外就诊的患者,个人负担的医药费用也比在当地就诊高得多。以常见的腹腔镜胆囊炎手术为例:在县级医院大致需要5000元,新农合报销70%,在市级医院大致花费9000元,能报60%,到了省级医院,费用总计就接近2万元,只能报50%。”

  分析显示,级别越高的医院,新农合报销比例越低,但支出的金额却更高,与此同时,个人自负的比例也越高,其中还不包括患者及陪员外出就医的路费、食宿费,这部分花费有时甚至会超过医药费本身。新医改步入深水区后,国家提出要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格局。

  “各级专家下沉,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快速提升服务能力,老百姓可以选择专家下来的时候去看病。还可以起到筛查疑难重症病人的作用,当地治疗不了的,可以及时转诊带回上级医院,搭建起双向转诊的通道。”许多老百姓如此表示。

  合理配置建立“以医养医”新机制

  2014年年底,我省出台了一系列包含分级诊疗、多点执业等制度在内的政策性文件,开始在全省范围推行分级诊疗和多点执业,打出了一整套以废除“以药养医”为目的的“组合拳”,初步建立起了以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医疗服务保障体系优化、医保支付杠杆撬动、医疗服务监管等“五个医”机制为核心的“以医养医”新机制,在全国引起良好反响,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对我省的做法给予了良好评价,并对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出了期望和要求。

  目前,从制度的落实情况来看,制度建立了,“医生、病人、基金”都下沉了,但还存在经济激励机制缺乏等困难和问题,影响了工作的落实。接下来,我省将进一步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通过新农合这个经济杠杆来引导,确保“以医养医”新机制可持续发展,用新农合县外就医节约下来的钱,给专家以补助,提高农村患者的实际补偿比,通过盘活医保基金,调整资金使用份额的办法,政府不用另外投入,就做到病人下沉、基金下沉、医生下沉。

  按照甘肃的规划设计,在不增加政府投入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人才、设备、资金等医疗资源,5年之内,全省有望实现90%的住院患者县内就医的目标。(记者 王耀 于娟 实习生 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