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烟是一场持久战

20.03.2017  14:14

  记者从3月17日召开的2017年兰州市控烟工作推进会上获悉,根据2016年控烟法律执行情况的评估结果,在我市七类公共场所中,市内公共汽车禁烟标识覆盖率达到100%,出租车达到51.61%,公共汽车内的其他禁烟宣传比例为64%。记者也特别注意到,相比于2014年,办公场所室内吸烟率有所上升,而餐饮场所成吸烟投诉“重灾区”,投诉率接近总投诉量的三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数据,全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的人群吸烟率为28.1%。据统计,我国有超过7亿人暴露在二手烟下,每年有100万人死于和烟草有关的疾病。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不管是烟民,还是非烟民,对于吸烟的危害都知道一二。可是,对于烟民而言,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恐怕就是戒烟。对于非烟民而言,面对“烟雾缭绕”的大环境,想要躲开二手烟的危害,更非易事。

在此背景下,控烟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让控烟取得实效,并长久巩固?在笔者看来,若想控烟取得切实成效,需要两手抓。一方面,通过吸烟危害性教育、强化执行“禁烟令”、运用价格杠杆等办法,营造禁烟的社会氛围,促使烟民主动戒烟,以减少现有烟民的总量。一个烟民成功戒烟,现有烟民的总量就少一个。而主动戒烟的烟民越多,现有烟民的总量自然越少。

另一方面,控制烟民增量,就是控制新烟民的增加。做一个假设,如果现在中国3亿烟民维持原状,烟民数量不再增加。那么,基于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再加上新增戒烟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民的总量就会逐年减少,而不会增加。当达到一定年限之后,烟民人数就会“归零”。没有烟民了,禁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就是控制烟民增量的现实意义。让现在的烟民戒烟,减少现有烟民的总量固然重要,可如果新烟民的增量不控制,烟民总量就永远减不下来,反而会逐年增加。由此而言,在严格禁烟、减少现有烟民总量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新烟民人数的增加,尤其是控制青少年烟民的增加,无疑是控烟的一条有效路径。

控烟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笔者认为,控烟必须两手抓、两手硬,既要强力落实“禁烟令”,想方设法让现有烟民主动戒烟,也要采取有效举措,控制新烟民的增加。唯此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打赢“控烟”这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