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西部地区质量发展新路子
“这次中组部、质检总局和国家行政学院联合办的省部级干部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我觉得很好、很及时,有利于各省(市、区)统一思想认识,工作安排步调一致。此次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举办首届省部级干部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对于实施质量强国战略非常重要。”说起在省部级干部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的学习感受,甘肃省副省长夏红民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对其意义和作用称赞有加。
夏红民表示,围绕质量强国战略,各地都已经开展了不少的工作,甘肃省也不例外。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甘肃省坚持以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为指导,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质量强省发展战略,形成了质量发展长效机制,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自2004年开始,甘肃省就在全国较早开展了质量兴市(县)活动,实现了全省14个市级、86个县级的全覆盖,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质量工作机制。2008年,甘肃省又在全国率先将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到对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省、市、县三级政府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考核并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列为省政府六个“一票否决”项之一),考核结果由省政府发文通报,严格兑现奖惩和问责,对考核前三名的市州政府予以资金奖励,对考核结果后三名,要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由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检讨性发言。同时,将考核结果报组织部门备案,作为考察领导班子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有力促进了各级政府抓质量工作的责任心和主动性,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质量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夏红民认为,甘肃省推进质量强省建设,主要是坚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推进质量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质量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了由省长担任组长的全省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形成了质量工作层层抓落实的有效机制;坚持完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了推进质量强省战略的长效机制,有力保障了质量强省建设深入开展;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企四级的质量奖励体系,引领带动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实施标准化战略,切实发挥标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为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夯实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战略的发展基础。
随着质量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甘肃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比如产品质量方面,2015年省级监督抽查总体产品合格率达到了90%,比2010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工程质量方面,全省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监督覆盖率和一次竣工验收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已有28项工程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服务质量方面,敦煌市荣获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环境质量方面,兰州市一举摘掉了连续多年“全国十大重点污染城市”的“黑帽子”,并荣获了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
夏红民指出,虽然甘肃省在质量强省战略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比如对推进质量强省战略的投入不足、质量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全社会的质量意识还不够强等。在此次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的学习中,他对如何更好地推进质量强国战略和进一步推进甘肃省的质量强省建设,结合研讨班上的学习,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我建议一定要将质量强国战略真正作为国家战略确定下来,明确它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线,使其更加系统化和持续性。”夏红民强调,虽然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质量强国建设,但目前质量强国并非国家战略,只有将其作为国家战略予以明确,加大对其投入保障,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才能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质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