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大数据产业谋远而动 ——聚焦甘肃发展大数据产业系列报道之二

15.12.2016  19:07

  大数据及其关联产业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改变着传统经济的发展轨迹。正因如此,大数据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蓬勃发展。

  目前,我省在政务大数据、西北小企业云平台、精准扶贫等领域已经实现了大数据的特色架构,放眼“十三五”,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长远谋划,甘肃大数据产业发展不仅抢滩登陆,更是谋远而动。

   大数据让基层干部丢掉了“小本本”

  记者在实地采访时了解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为解决一些地方扶贫开发中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基层干部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了建档立卡。

  但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他们往往以“小本本”方式记录,珍贵的一手资料不仅分散,信息还不完整、难以整合。

  在康县,当地驻村干部介绍,以危房改造为例,原先资金发放到贫困户家庭时,一般有一个较长的周期,现在因为有了大数据平台,没有发放到户就无法上报,这样省直部门能够准确知道各级政府有没有向贫困户发放资金,从而有了自上而下的监督,大大提高了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发放率。

  再以新农合报销为例,经过大数据平台与新农合系统的对接,如今贫困户无需前往各级政府开具证明来证明“我就是贫困户”。住院时刷身份证就会实现数据共享,届时,贫困户只需缴纳自付部分即可出院,其他结算均由系统自动完成。

  今年年初,经过全省各级扶贫干部及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成。这是我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扶贫工作精准化管理的重大举措,也是全国第一个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

  大数据的出现,让基层干部丢掉了“小本本”,却极大提高了效率。平台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建设省、市、县、乡、村5个层级,研究开发了扶贫对象、数据分析等5个管理子系统,可以对全省贫困人口进行全面分析,对精准贷款、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等“1+17”涉及的行业部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进度进行专项分析。

  我省打造的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把“大数据”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已经在广西、云南、山西、海南等十多个省份推广应用,树立了一个面向全国致力于精准扶贫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品牌。

发展大数据,甘肃谋远而动

  在精准扶贫领域闪耀着的大数据价值,仅仅是我省针对大数据产业提前谋划、夯实基础的缩影。

  数据显示,2015年,甘肃省以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21.6亿元,其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6.56%提升到2015年的12.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4%。

  省工信委有关人士表示,信息化基础决定着数据资源的多少和应用价值,从根本上决定着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目前,甘肃省信息化基础在西北五省区中居于前列,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全省光缆总长度达到46.82万公里,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到8.67万个。全省传统工业骨干企业信息技术装备大多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2%,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骨干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93%。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省建立面向西亚大数据中心提供了发展机遇,为保障这条信息“高速公路”通畅,我省全力以赴降低大数据运营成本,相关企业电价由0.7888元/千瓦时(平段价格)优惠到0.3728元/千瓦时,每年可节省电费3000多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甘肃省一系列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组合拳能够促进政府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大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要素投入,从而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记者伏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