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引进挂职干部工作扫描 接收单位谈“挂职”
原标题:接收单位谈“挂职”——我省引进挂职干部工作扫描之二
记者 杨世智
中国甘肃网6月10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挂职,本来是一种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方式。但长久以来,在很多人眼里“挂职”已经变了味。有的干部将“挂职”当成是一种增加履历的手段,在新的岗位上只挂名不干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单位也将挂职干部当成是上级派下来的“闲人”,敬而远之。
那么,在接收单位眼里,我省引进的金融挂职干部是什么样的?
省电投集团:有和没有不一样
左冬梅是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党委组织部部长兼人力资源部总经理。一直以来,她认为省电投集团在选人用人上有着丰富而先进的经验,并不比沿海发达地区落后。2012年,第一批引进的61名金融挂职干部没有企业的“份”,他们选择了观望。
当年,省电投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在《中国人才报》《证券报》《甘肃日报》上刊登广告,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金融投资类人才。结果,最终只有10人报名应聘,其中3人来自外地,其他人都是想换个环境的省内地县人员。对于这一结果,左冬梅根据以往的经验,决定用高薪从北京“挖”一名金融人才过来。她发狠般地说:“我就不信了,用高薪还挖不来人才。”
随后,省电投开始四处“猎头”。在与北京一名金融专家人才接触时,对方认为省电投虽然可以支付高薪,但整个大的环境却会限制他今后的职业上升空间,也会影响其专业知识的更新。为了能“挖”来此人,省电投甚至答应“因才设岗”,为对方专门在北京设立一家省电投的分支机构,不要求坐班。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过去无往不利的“高薪”和“格外优惠的条件”也没能“挖”来需要的人才。左冬梅大受打击,说:“省电投也是赫赫有名,以往选人都是‘掐尖的’,即便是到那些著名的大学招聘,应聘者也是趋之若鹜。现在怎么会这样?”同时,她也感觉到,即使在人才领域也存在着“隔行如隔山”的观念差距。
2014年10月,当第二批挂职干部到来时,左冬梅和她所在的省电投一改过去的“观望”为“抢”,并抢到了来自中国银行厦门分行的陈小琳。陈小琳还没到岗,大量的工作已经摆在了那里。陈小琳的挂职,不仅解了省电投的“燃眉之急”,为其新的项目建设节约了无法计算的时间成本,还实现该企业金融人才“零”的突破。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观察,左冬梅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引进了一个人才;二是引进了能够给企业带来启发的“第三只眼睛”,企业看金融和金融专业人员看金融就是不一样;三是有了一个好师傅,搭建了一个与发达地区金融前沿进行交流的平台,让省电投有了一个专业从事金融的团队,并成立了一家资本管理公司,接下来还打算成立一家财务公司。
省文发集团:打开了一扇看得见差距的窗户
省文发集团也遭遇了一次引进人才的挫败。
2013年,该集团在各大媒体刊登广告,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高层次金融人才,结果只吸引了47人前来报名,仅有两人符合条件。为了这两人,省文发集团连续跟踪接触了半年,许以高薪和部门正职的岗位,但一人明确表示拒绝,另一人谈了很多,但来不来还得延迟几个月,如今仍没有最后的答复。
2014年10月,第二批金融挂职干部到来时,省文发集团“抢”到了来自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行的陈建伟,并明确表示“工作你来干,风险企业担”,要求陈建伟放开膀子大胆去干。
半年多来,陈建伟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专业优势,根据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为省文发集团制定了投融资战略方向和50亿元的融资规划,理清了今后集团有关金融领域业务发展的思路,并参与了企业在省内的文化企业并购谈判。按照陈建伟制定的规划,他挂职期间的工作重点有两个:一是通过并购,今年使省文发集团的资产超过五十亿元,两年迈入百亿元;二是让整个集团的融资实现重大突破。同时,省文发集团还让陈建伟兼任了企业下属的担保公司总经理,并在企业内部设立了一个大讲堂,由陈建伟负责制定讲课计划,承担相应的培训任务。
陈建伟的工作怎么样,大家都看得见、摸得着。去年,陈建伟跟着省文发集团工作人员一起去企业双联的小村庄,正逢雪天,又遇交通事故,来自大上海的他却扎扎实实待了几天,用心去感受贫困群众想要发展的那种迫切希望和实现富裕所要面临的各种困难。受到触动的综合部总经理孙琳霞,在内心里不由地问自己:“他图什么?”这是一种疑问,也是一种肯定。之后,随着陈建伟与大家接触的不断深入和工作的开展,人们的触动越来越多,感受逐渐清晰,一致地这样评价陈建伟:不仅仅是来挂职,也为省文发集团打开了一扇窗户,看见了与外界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