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不醉人人自醉

03.12.2014  13:37

    前专栏说过,《少林寺》等武打电影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提升了街头少年打斗的技术含量及可观性———从原来极不雅观的抱、摔、扭,发展到大开大合的击、劈、踢,而且是配音版的。

    要打得好看,就得学。问题是,民间虽有拳师,却轻易不露相,如海中神仙,难以觅见。听说少林寺也开始办班了,但那毕竟太遥远了,除了那些立志吃武术饭的之外,一般人是心向往之,却不能至。这么一来,想学拳,就只有跟着影视学了。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也可以用在武术上———从电影院到露天放映场,一部《少林寺》,看个十遍八遍,那是常有的事。看多了,谁还学不到三两招?至少,摆一个海报上李连杰的经典造型,金鸡独立,上身后倾,双手作鹰爪状,如果眼睛能再炯炯有神些,那也就形神兼备了嘛!那时候,照相还是一种很奢侈的事,难得照一次,骚年们摆得最多的Dosc,也是从高处跳下,空中作“苍鹰搏兔”状。碰上个技术有限的照相师傅,抓拍不到点,照片一洗出来,只剩个“鹰头”甚至只有一撮鹰毛,也是常有的事。而为了拍一张鹰照而扭伤脚的,也不在少数。

    当然了,Posc摆得再酷,也不能打架用。想在街头称霸,非学真功夫不可。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出电影。一部《少林寺》,可以让我们学的功夫,就不下十种。

    首先是站桩。电影把少林寺千佛殿传说中的站桩坑及武僧们练站桩的情景真实再现,跟着学站桩,那是最简单不过了。于是,每天清晨或半夜,在乡村的鸭察、闲间、田头、溪边等地,总可以看到有人在扎马、跺脚、冲拳,同时伴以嘿、哈的喊声。还别说,这么长期练下去,真能把下盘练稳。下盘稳了,再碰到个打架不按套路来的,一定要抱着你摔跤,那他简直就是找死了。

    站桩之外,最多人学的,就是醉拳了(包含醉棍、醉剑)。电影里,和尚色空受反动派王仁则迫害,家破人亡,虽当了和尚,放不下时就喝酒,结果在◇◇大醉中悟出醉棍绝技;而大反派王仁则,也有自创的醉剑。后来,李连杰扮演的觉远,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看谁装得更醉的比赛中,赢了王仁则。醉拳之妙,在于无章法,没套路,更不用什么下盘稳固,只要星眼迷蒙、脚步踉舱、似醉非醉,就能迷惑敌人,打他一个出其不意,既有观赏性,也充分具备喜剧效果。所以,那时候,你要是在我们乡村巷里,看到俩少年左歪右斜,或倒或扑,手指不时还作举杯状,你不用担心,那不是他们真喝多了,而是在切磋醉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