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特色牌 拓富民路 庆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原标题:打特色牌 拓富民路 ——庆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过去的2016年对家住庆城县药王洞村的刘明海一家来说,是幸福的一年。去年夏天,他家门口的旅游点薰衣草庄园开园,前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家里的农家乐受到带动,也越办越好,连原来在外打工的儿子都回家来帮忙,收入也比往年成倍增加……
近年来,庆阳市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优先方向,积极培育,大力扶持,使文化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据统计,过去五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91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6亿元。目前,全市有旅行社23家,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区13处,其中4A级3处;有星级旅游饭店13家,其中四星级饭店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达100多家,全市旅游产业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百姓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创业渠道。
红色文化引领发展
庆阳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品牌,全市共有红色旅游点128处,其中有重大开发价值的超过20处,这成为庆阳市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奠基石。
庆阳市以创建“红色旅游大市”为目标,不断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打造了一批高质量、叫得响的精品红色旅游景区,在增强全市红色文化旅游感召力和吸引力的同时,有效带动了景区周边的发展。目前,全市建成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史教育基地3处。2015年,全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243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94亿元。
乘着国家支持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的东风,庆阳市重点建设了南梁红色小镇、南梁革命纪念馆和延安干部管理学院南梁大凤川教学点等景区景点,扩大了景区规模,完善了配套设施,提升了景区层次,南梁红色景区成为全省重点发展的20个大景区中唯一的红色旅游大景区。
与此同时,庆阳市把向外推介作为推动文化旅游业的一项重点工作。2016年,庆阳市加强与周边地区协作,成立了陕甘边红色旅游联盟,设立了陕甘宁无障碍红色旅游协作区,开通了西安到庆阳的旅游直通车,共同合力打造“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品牌”,红色旅游圈不断扩大。
岐黄文化源远流长
2015年7月,以“弘扬中医时代精神、传承岐黄文化价值”为主题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庆阳市岐黄文化学术年会在庆阳市召开;2016年9月,第六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在庆阳市召开,庆阳市的“岐黄”文化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淳朴的民风和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受到多位专家学者的赞赏……
近年来,庆阳市以打造“岐黄故里、养生圣地”品牌为目标,突出庆城岐黄中医药养生文化名城、西峰岐黄文化产业生态示范园、岐黄文化论坛永久会址、全市中药材生态产业示范基地等“一城一园一址三基地”建设,在推动全市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让庆阳的岐黄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以养生药膳、养生药饮、养生理疗等为主题的岐黄养生文化,也带动了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随着岐黄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岐黄中医药文化也已渗透到全市所有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和中医特色村卫生所,来庆阳旅游观光的游客,可以在任何一所中医文化基地或中医院感受养生、理疗的舒适与放松。近年来,庆阳市先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岐黄文化传承基地和国家中医师承教育甘肃岐伯基地,岐黄中医药文化产业也成为庆阳市发展脱贫的优势产业。
农耕文化历久弥新
几千年前,周先祖不窋在庆阳“教民稼穑、陶复陶穴”,开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如今,庆阳又成为农业部批准创建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和旱作农业示范区,古老的农耕文化在庆阳市得到现代化的演绎。
近年来,庆阳市围绕建设庆阳农耕文化产业园、宁县古豳国农耕文化博览园和西峰农耕文化产业传承保护展示等基地,坚持办好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和全国农耕文化学术研讨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庆阳市共举办4届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和全国农耕文化学术研讨会,建成了集农耕体验、农耕美食、农家乐园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周祖陵景区,吸引了大量前来观光的周边游客,让乡村旅游更加出彩。
与此同时,庆阳市坚持人文景观和绿色生态景观相结合,除了建设旅游景点外,景点内的特色小吃、农家乐也为景点锦上添花,镇原老席、岐黄火锅等当地名小吃的传承开发,在着力景点打造的同时也不忘宣传当地的“舌尖美味”。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源源不断地进入庆阳,改变了当地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他们依托景区开办家庭旅馆、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食宿。景区的发展为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增收、就业机会,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
特色民俗彰显品位
生活在庆阳大地上的人们,喜欢用朴拙的香包、喜庆的剪纸、粗犷的皮影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近年来,庆阳市紧紧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将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作为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市里成立了香包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国美术学院、西北师范大学联手研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产品,并免费提供给文化企业和生产农户当样本,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先后研发新产品300件以上。截至目前,庆阳市已经连续举办了14届“香包民俗文化节”,民俗产品的年销售额均达1亿元以上。
庆阳市进一步加大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环县道情皮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剪纸、庆阳唢呐艺术、环县皮影戏、陇东窑洞营造技艺等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全市创建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设立非遗传习所42个,768名非遗传承人已成为全市民俗文化产业的领军人才。
2016年初,庆阳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达10亿元,为全市影视、文化、旅游文化发展创建搭建了平台。目前,全市民俗文化规模化公司已达230余家,较固定的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年产民俗产品约500万件以上。(记者先朝阳 通讯员李馨怡)
( 编辑:王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