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行走新丝路”报道组专访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

24.08.2014  20:23

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接受人民网“行走新丝路”报道组专访。牟  健  摄

人民网兰州8月24日电(杜昱欣、牟健)蜿蜒的黄河、古老的水车、诱人的牛肉面……带着对金城兰州初识的感知,人民网“行走新丝路”大型跨国全媒体报道组来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兰州。

23日上午,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与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及人民网副总编辑宋丽云带队的“行走新丝路”报道组成员进行座谈。随后,虞海燕就兰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兰州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兰州市惠民工程建设等问题接受“行走新丝路”报道组记者的专访。

兰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拥有哪些优势?”报道组记者首先发问。

虞海燕表示,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绵延2600公里,其中在甘肃境内就长达1600公里,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兰州作为甘肃的省会城市,地处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自古以来就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要冲、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同时,兰州在西北处于“座中六联”的位置,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承东启西、连南济北的作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黄河渡口、“茶马互市”,所以兰州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名副其实的重要节点城市。

在采访了正在建设中的兰州西客站后,报道组成员对兰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发挥的枢纽作用产生了兴趣。记者就兰州市如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发挥交通枢纽作用提问。

据虞海燕介绍,兰州市国家规划的12个主干交通枢纽,是集公路、铁路、航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交通大枢纽。兰州现有4条干线和6条国道交汇,有7条高速公路与周边城市相连,兰州中川机场与国内外50多个城市通航。同时,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兰渝铁路、宝兰客运专线即将建成通车,未来还将有10个方向的19条铁路在兰州交汇,形成交通网络体系,从而更好发挥兰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交通枢纽作用。

驱车奔驰滨河路,湛蓝的天空下,黄河犹如丝带般蜿蜒穿梭。“兰州现在的空气质量真好!”这是报道组成员在兰的共同感受。

299、74、36”,虞海燕准确迅速的说出了三个数字。原来,为了改善兰州环境,把兰州建设成宜居宜游的魅力城市。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集中力量打了一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攻坚战。数据显示,2013年兰州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了299天,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综合排名位居36为,退出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近三年来,依靠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日趋改善的环境,兰州市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年均增长25%以上。

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除此之外,兰州市还有哪些惠民工程,造福于民?”记者追问。

虞海燕就此问题表示,以前提到甘肃的扶贫攻坚区域,人们印象中往往是“瘠苦甲天下”的陇中定西地区、山大沟深的陇南山区,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与“扶贫”一词似乎不搭界,“扶贫”成了众目睽睽之下的“灯下黑”。实际上,兰州市有榆中、永登、皋兰等3个国家六盘山片区贫困县,特别是榆中北山和南山、永登西北片、七里河后山等城郊300个贫困村,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繁华中的落后、富裕中的贫困现象尤为突出,所以惠民的基础在扶贫。

虞海燕认为,扶贫首先要增强群众意识,把工作重心投入向基层一线、服务民生上倾斜,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农村工作的重点,坚持一村一策、分别包片、整村推进,加大开发式扶贫、造血式扶贫力度。

对此,兰州市自2013年以来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深入推进扶持攻坚工作,并在甘肃省率先制定了整村脱贫标准和考核验收体系,确定3年实现全市300个贫困村整体脱贫的目标,积极创新扶贫机制,狠抓各项措施落实,短短两年内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区供水也是我们惠民工程的重点”,虞海燕说,“为改善兰州城区供水水源单一、安全无保障的现状,兰州市委、市政府计划实施兰州市水源地工程建设项目。目前,《甘肃省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已经编制完成,并获得甘肃省发改委批复,项目总投资约53亿元。

据虞海燕介绍,兰州市第二水源地工程将刘家峡水库作为第二水源地,刘家峡水库具有水量充沛、水质优良的特点,并避开了石油化工等有机污染的严重威胁,是良好的地表水水源,可有效防止和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提高兰州市供水质量,改善供水结构,提高抵御供水风险和解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确保全市人民安全饮水。

访谈最后,记者提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金城兰州如何应对?

虞海燕表示,甘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兰州作为省会,是西北地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向西开放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国家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了甘肃及兰州极大的关怀和支持,除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普惠政策外,还为我们量身定制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批准设立了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为加快兰州向西开放步伐提供了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

据悉,人民网“行走新丝路”大型跨国全媒体报道组在兰期间,还就兰州西客站项目建设、《大梦敦煌》舞剧、“渐冻人”吕元芳、朴门农业种植等进行了相关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