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深度报道我校食品学院产学合作育人工作

13.07.2015  19:04

7月13日,《中国教育报》以大篇幅深度报道了201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合作育人工作,系统介绍了学院近年来通过深化产学合作,采取教学科研团队有力引领、科研选题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全面推进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延长毕业论文周期以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等方式,大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做法和经验。报道作为《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板块“高等教育·改革探索”栏目的大头条予以刊发。报道全文如下:

 

产学合作需要打开几扇窗?

 

产学合作育人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做法。而实习实训作为主要方式,历来受到高校重视。

但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的不只是面向技能培养的实习实训,更需要一定的创新实践。这就需要产学合作育人超越实习实训层面,打造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升级版。

本期,我们走进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看看他们如何实现产学合作的深化拓展。

■通讯员  郭静静  甘博源

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让食品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旺盛。然而前几年,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却遇到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毕业生赴企业的签约率不低,但跳槽率比较高,有的人甚至为此轻易放弃了所学专业。

弥补短板需要“二度跨越

学院组织到企业和毕业生中调研,得到两个主要原因:企业认为毕业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短板,直接做技术工作不能很好胜任;而毕业生方面,对普通操作工一类的岗位并不满意。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院认真反思后明确了两个方向:一是强化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二是着力培养学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实现这两点,必须走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在深化产学合作育人上下功夫”,食品学院原院长、甘肃农大现任副校长毕阳说。

学院加强了与30多家食品生产企业的合作,并充分利用校内中试生产线,采取定期课程小实习和专业综合大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狠抓实习实训环节。几年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而学生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操作起来却很难:本科生能力有限,很难在实验室搞什么有价值的研究;实习时间有限,同样很难在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即使是完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过程也很难。

怎么办?学院领导反复思考,决定还是要在教师团队上做文章。学院多年来建设的肉品、乳品、果蔬、发酵等七大特色教学科研团队,在西北特色农畜产品加工领域具有显著科研优势,拥有大量资源。

我们尝试把本科生参与的‘小科研’纳入教师团队的‘大科研’中,让学生在参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中培养研究能力”,毕阳说,“这就好比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肩头,实现从‘善动手’到‘善研究’的‘二度跨越’”。

抱着老师们多付出一点、多带动一点,学生就会多收获一点的想法,学院以七大特色团队为核心,走上了产学合作育人的升级之路。

科研选题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

搅拌浸泡的时间为10min、pH值调节到9.8时才能溶解、分离机转速达到6600r/min后马上点酸……学生常璐和郑璐璐向答辩组老师详细地分析着影响干酪素品质的关键因素。

我们接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后,指导老师说要尽可能与企业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她们选择了甘肃某实业集团,在文鹏程副教授指导下,以干酪素生产中脂肪含量的控制技术为选题,重点解决因脂肪含量过高导致干酪素色泽、气味欠佳的问题。

借助学院专业化的实验室,她们的研究顺利推进,几个月后初步确定了降低脂肪含量的方案并得到企业认可。在项目结束后,她们又将这一研究延伸到毕业设计中,最终在企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近年来,学生在二年级参加科研训练计划,三年级正式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四年级在科研导师制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已经成为该校食品学院的普遍要求。而在这个“标准化”周期中,科研选题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

红线的牵线者正是教师。在对接企业需求方面,他们发挥了关键作用。担任企业技术顾问、研发专家,到企业调研,联合实施科研项目……大量来自牛羊肉加工、干酪素加工、马铃薯贮藏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被纳入团队引领、本科生参与的科研中。

大二时,蔡静、许丹和武建祯等学生结合贠建民教授在相关企业调研后形成的思路,申报了“餐厨垃圾微生物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工艺优化”项目,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两年来,他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不仅换回了高水平的研究论文,项目成果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在某公司进行了应用和推广。

共享资源盘活人才培养

借助学院的实验室,申请提前毕业的穆治华成了同学眼中的“科研达人”——除正常上课外,他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

这得益于学院采取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方式,把包括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中心等在内的10余个科研平台和全部教学实验室设备向本科生全方位开放,本科生可以免费使用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学院同时倡导科研平台的教师指导学生,给予相应的工作量。

在学院食品分析与安全检测实验室和省食品检验研究院相关实验室,穆治华研究比较了加量法和减量法的优劣,完成了毕业设计“碳水化合物检测二法的比较”项目,解决了食品检测中的一个棘手问题。这更让他有了“科研达人”满满的自豪感。

近年来,甘肃一些企业纷纷依托食品学院的科研资源,在校内设立研发中心。这些中心成为本科生寻找科研训练机会的“大鱼塘”,也破除了学生对接企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障碍”。

在与某公司技术人员的一次交流中,江富强和同学得知牦牛排的肉质老而腥是困扰该企业发展的一个问题。在和导师余群力教授商量后,他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解决这一问题上。

借助设在学院的甘肃省畜产品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和企业支持,通过电刺激、排酸及腌制等技术攻关,他们成功解决了牦牛肉的嫩滑和调味问题,得到了企业的采用和高度评价。

延长论文周期引生走进实验室

大量的本科生进入开放性实验室,带来一个突出问题:学院教学、科研设备并不是特别富余,如果时间有限,每个人只能是走马观花。

对此,有一种声音认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只是一种训练,不可能一下子开花结果,所以意义不大。与此相似,近年来关于毕业论文取消、保留、改革的议论此起彼伏。不少高校暗降毕业论文标准,一些专家甚至建议取消本科毕业论文。

该校食品学院的做法正好相反,对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保持了足够的耐心和坚持。毕业论文各环节都有严格规定,并特意将论文周期拉长。一般工科类、农科类的毕业论文选题多在大四第一学期期中甚至期末以后,食品学院提前了至少3个月,放在大三第二学期末。

时间的延长,让学生有了充足时间进入实验室。其间,学生还要赴企业进行为期4周左右的综合实习。在学院和实习单位老师的双重指导下,实习不仅成为熟悉生产的过程,也成为边干边发现问题的过程。

该学院学生刘志强和王亚君在某公司实习时,了解到企业存在蕨麻利用率低等问题。他们主动请缨加入到杨富民教授的校企合作项目中,确定了“速溶蕨麻粉研制”为毕业论文选题。经过几个月的实验,他们成功筛选确定了熟化过程用蒸煮方式提高蕨麻利用率,为企业实现蕨麻从药用向食用转变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扎实开展科研训练、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等工作,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不仅为就业和考研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企业技术提升和创新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实现了产学合作的‘双赢’”。该学院院长韩舜愈总结说。

经历过上述“标准化”培养的学生何绍凯,毕业后进入某公司,从企业研发员成长为依托企业设立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而和他经历相似的校友还有10名,都已成长为公司重要的研发和技术骨干。

花大力气,做大文章。韩舜愈院长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产学合作育人,在实现资源优化、提升育人质量的路上继续探索。”(原载《中国教育报》2015年7月13日第十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