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渭源护林员扎根大山 日行20公里禁种铲毒成习惯

17.08.2019  22:41

  

  甘肃渭源县会川林场护林队员们数十年封山育林、防治病虫害、护林防火、禁种铲毒、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山林杂草丛生、坡陡石滚。 钟欣 摄

  中新网兰州8月16日电 (张婧)“今年的禁种铲毒期接近尾声,我们每天巡山20多公里,100天踏查走1800多公里路。”今年是李定成在会川林场当护林员的第24个年头,而他年仅40出头。

  从贴上“护林员”标签的第一天开始,他就日日与山林为伴,眼看山头地块的绿色逐渐增多,工作责任也就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李定成也不再是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模样,如今山路爬多了也得大口喘气。

  “由于常年穿梭在山林地里,一走就是一整天,吃饭也没有准点,队员们几乎都患有风湿、胃病。”李定成告诉记者,虽然大家“伤痕累累”,但看到队员们齐心协作,林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他觉得很值得,自己的工作也更有意义。

  

图为护林队员们在巡山期间进行休整,补充能量。 钟欣 摄

  同李定成一起“战斗”的还有场长党革平,上世纪90年代初,党革平从部队转业来到甘肃渭源县会川林场,一干就是30年。他说,刚来的时候,林场情况不容乐观,9个管护站都是70年代修建的危旧房屋,25.8万亩大的林区仅有10名护林员,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老龄化又严重,工作量大,人手不足。

  “由于当时单位效益不好,拖欠工资,导致队员士气低迷、人心涣散。”这成为党革平开展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于是,他承包土地、建设育苗基地,产生经济效益之后,党革平维修管护站,接通站点水电设施,配置办公用品,并为护林员购置冬夏两季护林防火服装及鞋帽,改善队伍工作生活条件。

  “起初,队员们每月几十元钱工资,逐渐到几百上千……”党革平说,日子越来越好过,队员们的干劲也越来越足,整个护林队伍也开始壮大起来。目前,全队有正式职工10人,聘用制临时护林员51人,而且大家都心甘情愿为守护林场付出不同程度的“代价”。

  10年前,会川林业派出所干警包新月在当年踏查行动中,他和同事驻扎在海拔3000米的林区黄乡沟基地,身患感冒的他踏查到大麦地牧点时,高海拔和恶劣环境导致他肺部感染,引起咯血。当晚,时任林场护林指导员的党革平连夜驱车,将他送到10多公里以外的医院进行抢救。

  之后,包新月被转往医院,经检查确诊为肺部肿瘤,随即他又被转入兰大一院进行治疗。4个月后,包新月重回工作岗位,依旧开始了风雨无阻的护林工作,虽然病情痊愈,但他身体至今都很虚弱。

  队伍中,不光有像包新月这样不顾自己身体健康的“战士”,还有将妻儿放下,自己日日夜夜全身心投入到护林工作中的队员,他们个个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何况在农村,庄稼人的活儿又脏又累……家属们也从怨声载道逐渐开始理解,再到支持。说起这支队伍,场长党革平感慨万千。

  “今年踏查行动期间,43岁护林员张青山父亲过世,当地乡俗为守孝7天,而仅仅过了3天时间,料理完后事的张青山就重返工作岗位,继续开始禁种铲毒踏查工作。”党革平说,类似这样的事,张青山不是队伍中的第一例,自愿3天就返回基地的还有队员王海亮、柳生平、陆恒明等。

  在当地,每年禁种铲毒踏查从5月中旬开始,历时100多天,这是整支队伍一年工作当中最关键的时期。队员们背着干粮和水,早上7点出发,穿梭在茫茫山林之中,一走就是一整天。据了解,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年仅30。他们封山育林、防治病虫害、护林防火、禁种铲毒、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

  正是因为护林队员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会川林场国有林区的禁种铲毒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实现国有林区“零种植”目标。渭源县也在2018年荣获全国禁毒先进县,会川林场的禁种铲毒工作得到国家禁毒委卫星遥感监测中心的免检通过。(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