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烟哥 ”张跃与兰州烟民“过招 ”

01.06.2014  03:33

一次“抢走”两支烟,张跃收获不小。

又一次 “抢烟 ”成功

向烟民讲述吸烟危害

    兰州晚报讯(记者张鹏伟实习生张国焘文/图)5月31日是第27个世界无烟日,“中国第一反烟人”张跃第三次来到兰州,“大战”兰州烟民。“师傅,今天是世界无烟日,吸烟有害健康。现在国家出了一个研究结果,吸烟一年死120万人……”每见到一名吸烟者,张跃就快步凑到跟前给其讲述吸烟的危害,然后把宣传资料和名片发给他。紧接着,趁这位烟民还没有注意,“那这个烟就先别抽了”的话音未落,张跃已经“”走了烟民手中的烟了。当日上午,张跃在兰州火车站前广场,再现他的全国巡回“抢烟”动作,1个小时内“”掉39支烟。

    A

    现场

    一小时“抢烟”39支

    “火车站是每个城市人流量较大的地区之一,到那里反烟效果会比较好。”5月31日上午,记者跟随张跃来到兰州火车站前广场,记录他从11点15分到12点15分的“抢烟”行动。

    昨日上午,兰州天气奇热,火车站上很多出行者和同伴边抽烟边打牌打发候车的漫长时间。

    一个小时内,记者跟随张跃在火车站从西到东走了3圈,并对他的“抢烟”效果做了详细记录。

    第一圈,在张跃的劝说下,17人被他“抢烟”,10人主动灭了自己手中的烟,3人对他的行为选择无视。

    第二圈,张跃成功“抢烟”10支,主动灭烟者8人,选择无视者3人。

    第三圈,张跃“抢烟”12人,主动灭烟者两人,两人不理睬。

    数据显示,一个小时的“抢烟”过程中,张跃共“抢烟”39支,受到张跃的行为影响,主动灭烟的有20人,共有8人选择无视。

    等到在火车站三个来回“抢烟”下来,张跃可以说成了当天火车站的明星人物。很多市民纷纷前来索要宣传材料,一位中年男子还帮着张跃喊道:“一年有120万人死于抽烟,大家还是别抽了吧!

    B

    反响

    大部分烟民对“抢烟”行为点赞

    周先富是被张跃第一个成功“抢烟”的人。

    “我是四川人,要去天津打工。我已经抽烟二三十年了,想戒,但意志不坚强,一直戒不掉。”周先富对于张跃的反烟行为表示赞同。

    兰州大学20岁的大二学生景同学也被张跃成功“”烟。张跃说:“我是青海西宁的,已经抽烟四五年了。我是一名医学生,知道吸烟对身体不好,但不想戒。因为有时候心情很焦躁的时候,抽烟还是容易让人放松。但我支持张跃的这种行为艺术,因为都是为了我们好。

    不是所有人都配合张跃的工作,也有人选择无视。

    在火车站的入站口,张跃发现了一名大约30岁左右的男子正在抽烟。这位男子戴着墨镜,穿着时尚,张跃给他耐心讲解吸烟的危害,他却傲慢地回应说:“无烟日就无烟日,无烟日又怎么了?

    采访中,被张跃成功“抢烟”的烟民大都支持这种劝烟行为,表示张跃的反烟行为会给他们今后是否戒烟和戒烟的彻底性有较好影响。

    C

    背景

    16年走遍全国

    308个城市

    张跃,今年54岁,河南洛阳人。16年来,张跃跑遍了包括拉萨、香港和澳门在内的308个城市,宣传他的反烟理念。他的反烟动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一手提着装材料的布袋子,一手拿着他的宣传材料和封装在塑料纸内的有关报纸,在人流集中区域,他的步伐很快,边走边四处张望,寻找“冒圈圈”的人。如果看到一个烟民,他就如本文开头写的那样劝烟。

    张跃说,巡回反烟的时候,去每个城市坐火车汽车都不要钱,各地的交通部门看到有关他的媒体报道和名片,都会支持他。而每个城市的卫生管理部门也会给他解决一些食宿费用,以此表示支持。

    “2003年是我第一次来兰州,一个卫生部门领导给了我200元的支持费用,第二次来他给了我100元,这一次给了我800元。”张跃说,兰州的控烟形势比以前好了很多。

    据了解,张跃将于明日离兰,前往银川继续反烟。

    记者手记

    如何更好“抢烟”值得探讨

    5月28日上午,张跃曾来到本报编辑部讲述他声势浩大的“全国反烟行动”。他一见到记者,便递过来两张名片。第一张名片正面写着“向吸烟行为‘开炮’,中国反烟第一人,张跃在行动”等字样,背面写着:张跃15年的全国行动已成功地攻克了、填补了人类历史上七大空白……第二张名片正面写着“中国反烟人,《反烟宣言》作者张跃……”背面写着“高举‘反烟旗帜’走中国……”这样的名片和介绍,着实把记者吓了一跳。

    与此同时,张跃在记者的电脑上搜索全国多家媒体对他的报道,却尴尬地搜到一条他正在状告某评论员的视频。记者看完视频后得知,因为张跃多年来坚持“抢烟”,家里已负债累累。

    公益人士的公益行为引来社会质疑可以理解,但一定要建立在家庭的经济压力之上吗?类似张跃的稍带极端色彩的公益行为要不要在主流媒体上弘扬,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