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夺优秀生源别异化成“买方市场”

01.07.2014  14:24

   作者:谢伟锋

  高考放榜,高校争抢优质生源大战迅速打响。多所内地和香港地区名校的招生老师广撒网、“打爆”高分考生手机。对此,有专家称,高校“抢优质生源”应该比拼教学质量和教育服务,应摒除“重招生、轻培养”。(6月30日 《新京报》)

  以前内地高校还属于稀缺资源,被考生们称为逼仄的向上人生通道,这也造成了“卖方市场”。在高校大幅度扩招,以及香港高校这条大鲶鱼的强势登陆之后,内地高校仿佛一夜之间就转变了观念——“原来生源也是种生产力!”,他们俨然此刻就是买方市场。

  对于优质生源的掐尖更凸显出这其中的白热化。“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的博弈中,优秀生源尤其是各省状元的何去何从,简直就有了毕其功于一役的重要性。为了吸引学生,有的在学校网站上贴出“女神照”,结果效仿者众;有的还打出校园美景、食堂美食;有些还更奇葩地打出了生态牌,这其中雾霾都成了“说客”……当然,这些基本动作和抢夺优秀生源的“加分动作”比起来,还是显得小巫见大巫。

  为了找到好生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出动了副校长、院士的豪华招生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省排名前200名的学生,如果报考该校的吴大观班,入学即一次性奖励12.5万元……不管投入战斗的是金元攻势还是师资豪华阵容,都可以闻到招生领域中那浓烈的火药味。

  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也不可谓不对,毕竟选择都是双向的,但其中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校方招揽生源过程中,那些沉甸甸的资金是否有得到监管?在“卖方市场”里,就爆出了原人大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大收钱财的贪腐案件。那在“买方市场”中,求贤若渴的学校在落实自己意愿的时候,能否保证具体的负责人有没有中饱私囊,打着学校的旗号来自肥呢?从水深莫测的高考招生领域中,这的确应该是个问题。

  同时,掐尖也不可避免地在各大高校自主招生中占据更多比例。原本是针对那些有特殊才能的高考生源,但“掐尖”的本能欲望让很多高校从一开始就跑偏了轨迹,分数在暂时被淡化之后,又重新占领高地。教育改革的初衷要在现实中进行公平的无缝对接,但有可能在高校掐尖的过程中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有人感叹“985、211的牌子还不够响?”对这个问题,高校绝对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几年,尤其是在职业教育已开始有了星星之火的态势之下,未来的教育产业很可能有分水岭效应,要抢占桥头堡,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拿优秀生源打响自己的招牌。但教育产业中的马太效应已然是很明显,争夺优秀生源恐怕只能是少数高校才能玩得游戏,更多的普通高校甚至是民办高校,他们即便重金在手,也往往不受待见。面对“涝的涝死,旱的旱死”,这是否又能给教育改革提出一道命题呢?(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