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窦秀庭的梦想
记者 陈华
没有哀乐,没有告别仪式,没有追悼会,没有悼词……抗战老兵窦秀庭走完了他最后一个春天,安安静静地离开了世界。
4月12日,兰州市华林山殡仪馆。一个普通的日子,一个不普通的葬礼……
4月10日,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的89岁老兵窦秀庭老人因病在兰州逝世。今年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儿女们想起了老人留下来的两样东西:十年前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一本“伤残革命军人”证书……当前来吊唁的人们得知逝去的老人是位“老八路”时,不禁埋怨甚至责备儿女们,为何如此草草办理老人的后事!老人的儿女告诉人们:父亲一生不善张扬,默默无闻,生前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什么要求。生前没享过啥福,死后也不必大办丧事……
窦秀庭老人祖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人,1943年参加抗战队伍,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任排长,参加过抗日战争、淮海战役等战斗。
“父亲憨厚老实,打仗冲锋在前。在一次战斗中,父亲挥手高喊‘同志们冲啊’,结果左手中指被子弹击中,只剩皮肉粘连。当时战事紧张,为了不影响战斗,父亲忍痛用刺刀将指头割断,继续参加战斗……”老人的大儿子窦立虎说。后来,老人在战场上经历几次生死遭遇,头部、腹部多处受伤,临终前头部都留下弹片;肠子也被打断一截,被定为三等甲级伤残军人。
由于在战争中受伤严重,1950年老人复员后回到原籍,但那时家徒四壁,亲人失散,房屋田地均无。加上丧失田间劳动能力,在家乡苦撑几年后,1957年,老人随着支援大西北的人潮来到兰州,成为甘肃化工机械厂的一名工人。老人在厂里工作勤奋,乐于助人,拾金不昧,受到人们的赞誉。他没有文化,为人低调,从不对人提起他当兵的光荣历史,直到退休,厂里还有很多职工不知道身边就有位“老八路”。
窦秀庭老人来到甘肃后,一直住在兰州市红山根四村。期间,厂里曾经分过一次房子,但老人看到还有很多职工连平房都没有,就把分房的机会让给了其他职工。直到老人离休,一直居住在自己盖起来的破旧平房里。再后来,他工作过的企业也破产了,房子成了老人余生最大的梦想。
在兰州市红山根四村密密匝匝、破烂不堪的平房堆里,穿过弥漫着垃圾与厕所气味的高低不平、狭窄不均的小道,终于找到老兵窦秀庭住了50多年的老房子。院子大约三四米宽,有三四间平房。老人的大儿子窦立虎告诉记者,他们姐弟六人都从这里长大,原来是土坯房,几番改建变成了砖房。如今,儿女当中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也有50岁了,都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们也劝老人与儿女同住,但老人总以住不惯楼房、习惯一个人住为由谢绝了儿女的要求。随着年老体衰,经常摔倒受伤,老人才感到住在这里的不便,他看着外面一座座新楼盖起,常念叨着啥时候也住住自己的新房子。二儿子窦立民含着泪说:“直到去世,爸爸也没有看到属于自己的新房子。”
上世纪70年代末,老人退休回家,靠着为数不多的退休金拉扯6个子女,生活十分艰苦。为补贴家用,老人开始卖冰糖葫芦,或收购废旧报刊。老人为人善良,他的6个子女,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老人“捡养”的。而他唯一一次向组织提出的要求,也是为了这个“捡”来的儿子的工作问题。
邻居杨永生讲,老人一生勤俭朴素、平易近人、助人为乐,很受邻居们的尊重。困难年代里,每逢过年,老人将自家养的猪宰杀后,会给附近的邻居每家送一碗做熟的肉。曾经在老人家里居住生活过的张士长告诉记者:“窦大爷是我的恩人,我1991年从山东老家来到兰州,当时兜里只有200元钱,买火车票用去75元,剩下125元。在火车站一带寻找住所时,恰好碰上窦大爷。大爷就将我带到他家住下,无偿提供三轮车让我做小生意。从此我就长期住在大爷家,每月租金40元,起初他还不好意思收呢。这一住就是17年!每当过节大爷家包的饺子都要给我分一盘,小孩子有一次夜里生病,大爷拿着手电筒,推着车子帮我将小孩送去医院治疗。如今,我在兰州也定居了下来,并买了一套二手房。大爷去世了,我看到他老人家还住在旧房子里,心里真不是滋味……”
的确,这是一片外人很少能看到的破烂的棚户区,几百户居民沿山蜗居在自行建造的房子里,院落凌乱、肮脏,环境恶劣令人难以置信。村里上千人只有一两座旱厕……一位吊唁者对记者说,想不到在兰州还有这样的“村落”。儿女们说,老人直到临终前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棚户区改造也把红山根四村捎上。
距红山根四村大约一百米开外,一座新楼挡住了旧村视野。洒水车唱着歌儿走过,正在接受我们采访的一位居民说:“……别的不说,给咱们弄个水冲式的厕所也行啊!要是这样,窦大爷也不至于上厕所摔坏了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