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回忆抗战时期:“除了打鬼子,还是打鬼子”

08.04.2015  10:09

  原标题:出生时母亲难产身亡,父亲在他12岁时因病去世,李嗣业在接连的灾难中开启抗战岁月

  “那时候,除了打鬼子,还是打鬼子”

李嗣业穿上军装举手致敬

  “第一次打鬼子是打贾家营炮楼,几个鬼子正在洗澡,我们炸死了5个鬼子,活捉了3个。那时候,除了打鬼子,还是打鬼子。”1945年4月,李嗣业在河北宣化加入八路军。李嗣业的抗日生涯虽然较短,但依然精彩。采访中,李嗣业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声如洪钟,语速极快,回忆往事像是讲述昨天的故事,一口气讲了半小时,让人惊叹!

  A

  母亲难产身亡,父亲因病去世,放羊娃李嗣业决然参军

  1927年腊月,李嗣业出生在河北省宣化县大堡子村,母亲因难产气绝身亡。1939年,父亲又撒手人寰。“这是个苦命的孩子!”乡亲们叹息着,李嗣业在奶奶和姑姑的抚养下吃百家饭长大。

  “这是我珍藏了半个世纪的公文包、奖章和荣誉证书!”4月7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新港城附近的李嗣业家,李嗣业从柜子里拿出尘封已久的一摞资料,双手摩挲着一张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和一本本饱经风霜的荣誉证书,喃喃地说:“战争让我认识到,和平是多么珍贵,幸福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一边感慨,一边在儿子的帮助下,李嗣业穿上早就准备好的别有军功章的军装,开始了讲述。

  8岁那年,李嗣业开始给地主放羊放牛。当时区政府驻地距离大堡子村较近,由于家境极为贫寒,区上领导十分关心他,便让李嗣业在武装部里看如何训练民兵,也跟着一起学习战争知识。

  可能是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讲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1945年4月,李嗣业带着村里的11个人前往县武装部参军。因为皮肤较黑,在部队,李嗣业被叫做“小黑子”。刚开始,李嗣业是通讯员,每天拿着卡宾枪负责送信,每次把信交到对方手中,拿着‘收到’二字顺利返回才算任务完成。

  在当通讯员的同时,如果有战斗,李嗣业也被要求参加。由于使用手榴弹、爆破筒战斗没有威力,李嗣业和战友一起制作炸弹。因为武器装备相差悬殊,李嗣业和战友大多是白天休息,晚上战斗。

  “第一次出兵打鬼子是攻打贾家营炮楼。炮楼旁边有一口水井,鬼子当时正在水井旁洗澡,我们那时候心想‘这小日本好啊,死了还不穿衣服’,我们十几个人都拿着手榴弹叮叮哐哐都往水井旁扔。十几个手榴弹扔下去,5个死了,有3个还活着。我们就下去把他们抓住,问‘你们还有没有人了?’他们说‘没有了’。死了的鬼子我们让老百姓埋掉,活着的我们带走后,给他们用碘酒处理伤口。那时候有对战俘的宽大政策,鬼子伤好之后,我们把他们交给上级处理。”李嗣业回忆道。

  顾家营是伪军的一个乡政府,李嗣业和战友潜入房子里把炕上铺的席子卷起来,点着,房子着火了。第二天派出侦察兵去查看,发现烧了十几间房子,把伪军的办公用具都烧了,老百姓都说“烧得好”。

  “鬼子为了长期霸占宣化洋河下游的煤矿,守着通往煤矿的一座桥。老百姓去背煤,鬼子不让过桥,还要钱。首长要求我们五六个人炸掉桥。那天正好是中午,鬼子吃饭去了,我们就给老百姓的水桶里装上炸药、小石头,把捻子留的长一些,边放边后退,点着之后就把桥炸掉了。鬼子开着车赶过来查看,我们跑到路边装作‘没事人’一样,有的战友把衣服换掉,换上老百姓的破衣服,装着是去看热闹的。有的人说要帮着修桥,有的说先不修,要调查清楚到底是谁炸的。”虽然人少、武器装备差,李嗣业却和战友们机智地与鬼子战斗着。

  李嗣业介绍说,鬼子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会把老百姓地里种的玉米掰下来扔掉,把高粱砍了,把谷穗砍掉,把粮食都搬走,还有的把老百姓的房子烧掉。

  抗战胜利前,李嗣业被调往河北康庄,编入八路军199师。

  B

  战功赫赫参加开国大典

  解放战争时期,李嗣业先后参与张家口战役、大同战役、太原战役等大型战役。

  驰骋沙场,屡立战功。1949年10月1日,年轻的李嗣业受邀来到天安门广场,光荣地站在步兵方阵的前排参加开国大典,亲眼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1951年秋天,李嗣业所在的67军在副军长李水清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前往朝鲜,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消息传来后,我突然悲伤起来,想起了那些壮烈牺牲的战友们。我曾经亲眼看见一个小战士,手榴弹握在手里还未扔出去就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倒在血泊中了。我们在一次急行军中,几枚炸弹从美军的飞机上呼啸而下,当场将背着一口大锅的炊事班长连人带锅炸飞,还有我们八连的连长韩世许刚走出防空洞解手,一发炮弹袭来,连长就被炸得腾空而起跌下了几十米深渊……”回忆起在抗美援朝战斗中的点点滴滴,李嗣业的眼眶有些湿润,哽咽着说道:我的军功章每个战友都有份。

  李嗣业的妻子姜以芳出生在胶东半岛,从小也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诸多暴行。“结婚那天,我只花了2元钱买了两包喜糖分发给战士们分享喜悦,中午在连队食堂和战友们吃了两碗素菜水饺算是我们丰盛的婚宴。”李嗣业1955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儿三女。

  1962年9月,李嗣业前往长沙政治学院学习。学习归来后在67军199师炮团任协理员。为了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1965年,李嗣业转业至甘肃,在兰州奶牛繁殖厂担任党委书记,后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之后担任兰州橡胶制品厂厂长。1988年,李嗣业在佛慈制药厂工会主席的职务上离休。

  “老一辈革命家为民族独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今,保卫国家、建设国家任务巨大,年轻一代要学习抗战史,将伟大的抗战精神传递下去,并让其成为新时期民族复兴的不懈动力。”谈及现在,李嗣业眼神中充满期待。(记者 张鹏伟 实习生 丁晓美 张晓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