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苹果送进人民大会堂的“果王”
05.07.2016 23:05
本文来源: 林业厅
果园里,果农陈德平喜滋滋地指着果蔬套种园告诉记者,他就靠眼前这8亩立体果园的收成,为一家人的好日子挣足了钱。他现在需要操心的只有一件事——把苹果种好。其他的事情,村里的致富领路人“苹果大王”李恒义早已安排得妥妥贴贴。
乡亲口中的致富领路人李恒义是个老党员,他在静宁县创造了好几个“第一”:率先规模化发展苹果产业,创办了全县第一个果农协会,第一个进行异地产业开发,第一个将苹果卖到人民大会堂,第一个生产“SOD”(超氧化物歧化酶)苹果……从一个刚从县农校毕业的学生,到村里人人称赞的老科研,李恒义带领静宁县村民在追求栽植高品质苹果的路上越走越远。
这条“第一之路”并不平坦。1986年,时任南门村西坡社社长的李恒义提出发展果树产业以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新思路,在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大环境下,建议一提出即遭到村民的集体反对,不少人更是对他冷嘲热讽。然而生性倔强的他并没有因此退缩,他一方面通过论证说服群众支持,另一方面“软磨硬泡”争取乡领导同意,终于使在南门村西坡社搞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的想法得以实现。为赶上最好的栽种时节,1个月的时间里,李恒义带领全社社员,挖好100亩苹果定植坑,就赶紧背上行囊,奔赴山东烟台考察取经,订购苗木。
李恒义在摸爬滚打中寻找经验,不断改良种植技术,为提升静宁苹果品牌而努力。2008年,他当选“中国农村改革论坛”会议的代表,参会时,他带着静宁苹果走进人民大会堂,请各地代表品尝,提出建议。李恒义执著的态度打动了首席专家汪景彦,在他的指导下,李恒义开始开发种植“SOD”精品苹果。这种苹果不仅酸甜可口,还能起到抗衰老、养颜美容、延年益寿的功效,推出市场后极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均价达到10元/斤。2008年,静宁县种植出的“SOD”苹果还被选定为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的专用果品。
这时静宁苹果已经声名远播,但李恒义没有就此满足。他马不停蹄地奔赴陕西、山东、河南等地继续学习。通过对比,他发现静宁县存在果树树形高大、枝干比例失调的问题。要按照以前的作法就要修剪枝条,但好不容易长出的枝条,又要被剪掉,对果树本身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李恒义拿出比年轻人还狂热的学习劲头,翻阅起资料。他借鉴外地果园管理模式,并在自家园子里试验,培育起“主干形”果树。
放眼望去,今天李恒义的果园里,已满是这种“有力长果、无力生条”的小冠树形的苹果树。这些果树可以实现“五年不动剪”,果树中心干长得又粗又长,十分健壮;旁边10多个1米多长的侧枝全都被拉成了90°,螺旋式地伸向四面八方;侧枝中间的一些小枝条密密麻麻地被拉成了110°到130°的角度。李恒义说,不动剪刀并不等于不进行管理,这管理的核心就是把保留下来的小枝条拉成负角度(110°至130°甚至更大角度),等第6年挂果后再逐年疏剪,这样既增加了果树产量,又省时省工不少。他给果农算过这笔帐:如果按照每个侧枝产10斤优质苹果计算,每棵树20个侧枝可以生产苹果200斤,一亩就能产8000斤,仅按每斤3元的价格计算,一亩苹果的毛收入已高达2.4万元!
如今,静宁县苹果已经成功注册了“仁大苹果”的商标,李恒义也不断接到包括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在内的来自四面八方的订单。他对苹果树更上心了,每天都会带着村民在果园里检查,生怕有一点做不到位砸了“仁大苹果”的牌子。
他们就这样将一腔心血泼洒在苹果园里,他们的生活,又怎会不像园子里的苹果一样,愈加红彤彤、甜滋滋!(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本文来源: 林业厅
05.07.2016 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