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意象美学的追求深化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于今年3月11日和13日两次播出了同一部电影,这是不多见的,说明了这部电影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的位置,这部电影叫《桔子的天空》,是由我省著名导演徐鸿钧拍摄的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它讲述的是一群留守儿童的故事。建业的儿子福果和天林的儿子贵娃是同班同学,由于父母收入差距悬殊,让两个孩子也变得生分起来,甚至为了一次玩飞机,使两人的矛盾达到顶峰。
不久,包括福果父母在内的一群人都随天林去深圳打工。离开父母的留守儿童们开始很不习惯。由于父母不在,头一天福果就上课迟到了,夜里还尿了床。孩子们在一起,只要一提起父母就抱头大哭。
父母们外出打工,虽然使孩子们暂时失去了依靠,可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自理能力。福果按时起床,按时起夜,和贵娃主动交心,也不再打架。就这样,他们就像福果和爷爷种的桔子树一样茁壮成长起来。
其实故事并不是很新鲜。但是由于编导在剧中紧紧抓住了一个“情”字来塑造人物,结构故事。就使这部无冲突的电影有了亮点,有了深度。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观照内心,并完成价值观体认的契机。我就《桔子的天空》叙事机理进行扼要剖析:
为了回避主线人物的单调性影片设立了两个主人公,福果和贵娃,这就有了对比性。福果是个聪明肯学的孩子,虽然调皮好动,但功课好人缘好,在孩子们中有较高威望。贵娃和福果是同班,父亲去深圳打工,家境比较富裕,是家里的宠儿,娇生惯养,有较强的优越感。两人从玩飞机开始矛盾不断升级,但双方父母外出打工后矛盾逐渐缓解,还成了好朋友。福果和贵娃偷跑一场戏,是点睛之笔。他俩毕竟是孩子,竟然天真把地图上的距离当成家乡到深圳的距离。结果跑了一天,吃尽了苦头,连家乡的大山也没能走出去,却累的全村的乡亲们找了一夜,这是一场具有象征意义的戏。通过这段历程,他俩一下子长大了。共同完成了成长的蜕变。这种叙事方法自然流畅,有悬念,有内涵。此片主人公的电影有着更丰富的戏剧冲突。
爷爷、老师、村长对福果和贵娃的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循循善诱的方式,总是把教育融在生活中,这就使孩子们很容易接受,也迎合了观众们的心理需求。比如福果捡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后,不肯交还国家,他要训练朱鹮像信鸽一样给他为妈妈送信。爷爷绝不强迫他。而是通过讲故事告诉他朱鹮不是信鸽,不会送信。同时告诉他朱鹮还太小,它离开妈妈会死的,福果终于被感动了,他最终把朱鹮送给了朱鹮保护所。福果弄坏了贵娃的飞机后,还强词夺理,拒不认错。爷爷就耐心地跟他讲做人的道理,福果终于明白了。不怕有错,就怕不改错的道理。最后他偷偷攒钱要买一个更大的飞机还给贵娃。
《桔子的天空》另一个特点是意象的使用,尤其是桔子树的使用,这是一种典型意象美学的追求。不仅使之成为串联故事的一条主线,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福果一直问爷爷、父母什么时候能从深圳回来。爷爷没有讲大道理,而是和他一起种了一棵桔子树。告诉他,树上结桔子的时候,父母就回来了。实际这是一句双关用语,他不仅说明着时间,也暗示着希望福果也像桔子树一样,快快成长。当然在意象的使用上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小黄狗、以及朱鹮的使用就简单化了,没有呼应,电影也把他们当成了一个符号,没有延伸开来。
利用梦来辅助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强化剧作的创作观念和意图是《桔子的天空》的另一个特点。在这部电影中曾先后出现了福果、福果娘等多次做梦。实际上这是他思念对方的潜意识的一种外延。当一个人的意识对潜意识过于压抑的时候,人就会做梦。主观意识对于梦境这种潜意识活动是有着强烈的暗示作用的。编导正是利用了这种暗示作用来深刻地揭示福果等人物心理层面的东西。心理学进入电影已经是大势所趋,并已成为导演们心中的共识。徐导对梦的探索是有益的,也是成功的。
演员们演的都很到位,没有哗众取宠、娇柔造作,每个演员演的都很本色。尤其是福果和爷爷演的好,他们很懂得每场戏在整部戏中的位置,每个演员在每场戏中的位置,以及此时此刻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逻辑,因此都能在不断持续的人物感觉之间完成准确的表演,这是很难得的。比如孩子们在和父母视频通话时,别的孩子都大哭不止,唯有福果不仅没哭,甚至一句话都没说,只是紧紧的闭着嘴注视着父母。爷爷问他为什么不跟父母说话,他依然不说一句。其实这正是他复杂心理的一种个性表现,他不说话是因为他把所有的话都写在了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