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夕阳事业”打造成“朝阳产业”
11月4日,兰州市老龄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兰州市居民养老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分析老年人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社会参与情况、居家养老服务状况。数据显示,兰州市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远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社会养老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老龄化脚步加快和未富先老的现状,兰州面临着养老服务产业化不足,供应结构不合理,依靠政府提供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等等瓶颈,亟需找到破题之道。
据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2013年底,我市户籍老年人口有56.11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7.46%;而在2014年末,全市户籍老年人口已达59.22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8.41%。兰州市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远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而根据《报告》所进行的调查显示,60岁至80岁的老年人普遍学历较低,子女较多,空巢化和独居化现象明显。超过8成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健康因素成为制约老年人晚年幸福的主要因素。
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从《报告》所进行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兰州市无论按照哪一个标准衡量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需求将越来越突出。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已步入老龄阶段的人群,都是在60年代及以前参加工作的,他们在国家建设事业的初创时期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而一些改革转型期的人则承担了相当大的社会转型成本。他们中的很多人长期以来在收入低、劳动报酬没有全部到位、生活质量差的情况下,过度透支了身体健康,却不能享受足额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因此,无论从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老年人都是当前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使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义务。
但从现状来看,政府倡导的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9073”养老模式,依靠政府提供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包括以财政补贴或购买服务方式提供的间接服务和街道、社区利用现有人员提供的直接服务,这种模式在起步阶段,可以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但过多的包揽或亲力亲为,则不利于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政府不可能包揽养老服务的巨大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制约了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发展,社会化养老通过市场整合优化社会资源来提供养老服务的能力被弱化。同时,兰州市的养老服务产业化水平还很低,老龄人群消费能力低,也制约着养老保障能力。
“9073”养老模式突出体现了养老业是社会福利事业,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产业化发展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保障需求。突破当前养老服务瓶颈的关键还在于改革和创新,在培育养老产业化过程中,应大力引进PPP等新模式,政府只需设定制度规范和市场准入标准,可以通过公共财政补贴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业,以市场机制来满足被养老者的各类个性化需求,以此来推动养老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将养老服务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