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国家需求作为奋斗坐标

11.06.2014  04:44

    62年前,一位满腔热忱的19岁年轻人从江南来到东北,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祖国建设的大潮中。他常说,自己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跟着国家需求在走。他就是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尔康。

    1952年从沪江大学毕业后,为什么汪尔康会放弃南方安适的生活,来到满目疮痍的东北?他回答道:“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我们不讲条件,反倒觉得很有激情,因为这是‘国家需求’。

    在那个火热年代,汪尔康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扎了根。1955年,汪尔康被选派赴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留学。他仅用了3年时间,便取得副博士(哲学博士)学位。

    拒绝了导师的再三挽留,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汪尔康回到祖国,随即“转战”到国家急需的原子能技术研究。不懂的,从零学起;有难题,钻研攻克。他从无怨言,硬是默默地干出了一番成绩。

    汪尔康最喜欢一句话:“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些年来,汪尔康对于研究事业“”得很深,率领团队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脉冲极谱仪、“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CE-ECL)等仪器,并发展出离子交换极谱、极谱自动分析器等装置和方法,技术实力走在国际前沿。

    在汪尔康看来,做到这一切的动力,正是国家需求。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尽管已是荣誉等身,尽管已是81岁高龄,但汪尔康并未“躺在功劳簿上睡觉”,依然在“973计划”“863计划”的一些研究课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的需求在发展,我的研究也不能停下。”汪尔康说。

    同时身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汪尔康先后被美国休斯敦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聘为客座教授,不知疲倦地奋战在国际学术前沿。他先后发表SCI论文764篇,引数达1.82万多次,h指数达70,这样的学术造诣在国际学术界也属难得。

    汪尔康觉得,这么多年忙于事业,没能照顾好家庭、子女,感到十分亏欠。但在他的妻子、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董绍俊看来,汪尔康把精力放在了国家需要的事业上,她没有怨言。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