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历史使命 服务金融改革
值此建国65周年来临之际,我国银行间市场也走过稳健发展的20个春秋。伴随着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和随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开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应运而生,我国银行间市场就此建立。20年来,银行间市场致力于金融市场交易平台和各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成员队伍不断壮大、基准体系不断完备,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了扎实的市场基础和有效的实施平台,为汇率制度改革和利率市场化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打造高效平台 夯实市场发展基础
1994年,随着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改变了此前市场分割、汇率不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基础。银行间外汇市场为结售汇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顺利实现,也为外汇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市场基础。
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建立,为商业银行调剂短期资金余缺、进行流动性管理提供了重要场所。目前,货币市场利率已成为各类金融产品的重要定价基准。1997年建立银行间债券市场,提高了债券发行和流通的市场化程度,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逐步形成了由金融市场决定的比较完整的债券收益率曲线。2005年,银行间市场先后推出人民币外汇远期和债券远期交易,开创了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新纪元。
经过20年的发展,银行间市场发展成效显著,每日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系统平台达成的交易量达到1.5万亿元左右;为7000多家交易成员,20000多家信息和监管用户提供交易、交易后处理、信息和监管服务,覆盖利率、汇率、固定收益、衍生品等多类型产品;生成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回购定盘利率、利率互换曲线、债券指数及收益率曲线、贷款基础利率(LPR)等系列市场基准。银行间市场已发展成为市场流动性强、成员类型多、基准体系全的综合性市场,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服务经济发展 改革创新稳步推进
纵观20年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银行间市场承载着推动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历史使命,应外汇体制改革的潮流而生,随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
首先,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连接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桥梁。1994年银行间市场成交量仅3000多亿元人民币,市场规模占当年GDP仅为7%,2013年市场交易量达285万亿元,是当年GDP的5倍。在我国主要金融市场体系中,银行间市场交易量相当于股票市场、 期货 市场和黄金市场等其他市场的总合,特别是全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量达3.7万亿元、交易量达21.3万亿元,直接促进了调结构、稳增长目标的实现。
其次,全面基准指标体系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了坚实基础。除了发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上海银行 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和贷款基础利率(LPR)等人民币汇率、利率基准外,银行间市场还先后推出了债券收益率曲线和估值参考、利率互换定盘/收盘曲线、外汇掉期曲线、美元隐含利率曲线、外汇远期曲线、人民币期权隐含波动率曲线等全面覆盖本外币、门类品种齐全的基准指标体系,为人民币基础类和衍生类金融产品定价估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坚持自主发展引领场外衍生品市场改革潮流。自2005年推出债券远期和外汇远期交易以来,银行间市场就确立了衍生品市场的系统性监管措施,包括交易规范、交易监测、交易信息报备与信息披露等各项举措,有效解决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传统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不足、信息不透明等一系列问题。
以改革促发展 打造全球人民币定价中心
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稳健前行,银行间市场按照国家总体战略部署,对内坚定不移支持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外积极放眼国际市场、主动寻找发展机遇。
2004年,中银香港和中银澳门先后加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网络和服务首度延伸至境外。2010年和2012年,随着债券市场向境外 央行 、人民币清算行、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开放,境外机构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银行间市场。截至2014年8月,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银行有91家、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RQFII)44家、境外 保险 公司11家、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13家。日益增多的境外机构,为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的市场渠道。
面对不断推进的汇率制度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等各项金融改革,银行间市场将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推进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务创新,夯实各项金融体系改革的市场基础,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改革的市场保障水平。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已经宣布将以建成全球“人民币交易主平台和定价中心”为目标,抓住“系统建设、产品和服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三条主线,努力夯实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探索国际化道路,为我国金融业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金融市场安全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和可靠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