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这一重大使命,始终坚持八个发展取向,积极开展十大重点行动,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意见及政策措施、“13685”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发展战略,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约束性指标,基本实现预期性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2016年,我省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的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我省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回顾“十二五”
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790亿元
“十二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元台阶,预计年均增长10.5%,达到679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5∶46.8∶38.7调整到14.4∶36.8∶48.8,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总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3.0%,比2010年提高6.9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3.9亿元,比2010年增长110.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64.6亿元,比2010年增长101.9%;旅游综合收入975亿元,是2010年的4.1倍;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38.2%提高到45.8%;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从全国的25位提升到19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1%;兰州新区生产总值125亿元,是2012年国家批复建区时的2.23倍。
六大亮点
扶贫攻坚
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43.8亿元,是“十一五”的3.05倍;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贷款余额331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29倍;建制村道路通畅率由40%提高到8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51%提高到80%,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94%;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102.8万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2.72万户63.48万人;扶贫对象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4.8%,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减少到31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0.5%下降到15%;建成贫困村卫生室5600个。
基础设施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9%,累计完成投资3.2万亿元;公路网总里程14.01万公里;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334公里,总运营里程达到4245公里,兰新高铁等铁路开通运营,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建成投运;通航机场达到8个,年客运量突破900万人次,其中中川机场客运量超过800万人次;全省风光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252万千瓦和610万千瓦,居全国第2位和第1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96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9%;农村4M宽带覆盖率达到65%,行政村通宽带率达到80%以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二期工程开工建设。
体制改革
完成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全部上网公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工资制度和公务用车制度等改革顺利实施;省直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开展;就业、教育等民生事业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整合建立省市两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医药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等全部进场交易;省属监管企业集团层面完成公司制改革,5户省属企业的分类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其他省属企业“一企一策”改革全面推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结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推开,土地流转率达到23.5%;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划定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等4条林业生态红线。
开放带动
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5家、中国500强企业63家、民营500强企业74家,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1332.65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以上;“天马号”、“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兰州中川机场和敦煌机场对外开放,结束了没有国际航空口岸的历史;开通兰州至迪拜、圣彼得堡、香港等16条国际和地区航线;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和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相继封关运营,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零的突破;兰州海关实现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兰洽会”设置丝绸之路国际展区并建立主宾国参展机制,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达到34项;连续5年成功举办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举办“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和“中国——中亚合作对话会”;成立“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缔结友好省州和城市11对;《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优秀剧目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成功商演。
生态保护
基本完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任务;累计淘汰落后产能1327万吨,减少能源消费量838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63%;14个市州政府所在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平均为80%,兰州市荣获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的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任务;争取国家生态建设投资72.5亿元,提前完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积极推进,张掖黑河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305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18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1.86%;在1752个行政村实施综合整治项目,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71个、省级生态乡镇397个、生态村462个。
改善民生
坚持每年都办成一批惠民实事,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77%以上;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9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实现全覆盖,退休职工养老金、新农合补助、城镇居民医保、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标准分别比2010年提高51.6%、217%,217%、86.3%、186.4%、157.l%;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率先在全国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与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累计为2万多名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6.02亿元;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棚户区改造81.87万套,发放低收入家庭住房租赁补贴13.66亿元,解决近70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由39.68%提高到7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2%;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884.1万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惠及454万名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部免除学费。
展望2016
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的部署,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我省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0%,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00万人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
十件民生实事
2016年,我省将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精心实施惠民工程,围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办好十件为民实事:
1、扶持1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基层一线就业;
2、提高城市低保标准10%;
3、提高农村一、二类低保标准,实现与扶贫脱贫线“两线合一”;
4、提高农村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15%;
5、实现城乡孤儿基本生活补助统一标准;
6、新建、回购、长期租赁公租房4.62万套;
7、对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放生活补助;
8、对全省学前教育幼儿免保教费;9、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学杂费和书本费;
10、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省内高职院校学生免学杂费和书本费。
六项重点工作
——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认真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完善落实“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意见和政策措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在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短板上下功夫。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取得突破,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非公经济加快发展,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改革举措,加大向西开放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统筹做好城市工作和新型城镇化:认真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城市工作力度,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市管理能力。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力度,着力补齐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短板,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加强各类风险防控: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并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着力提高风险防控能力,营造生产安全、生活安稳、社会安定的公共安全环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强化公共安全管理。
“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集中各方面智慧、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分析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大支撑、重大工程及保障措施,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预期目标
年均经济增速保持7.5%
我省确定“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年均7.5%的预期,实现这一预期目标,可确保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超过万亿元,人均GDP达到5700美元左右,逐步缩小与全国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从支撑条件看,“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年均增长10.5%,2015年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实现了8%的增速;“十二五”期间的投资效应将在“十三五”时期得到释放,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之“十二五”期间我省打造的经济、文化、生态三大政策性战略平台,仍然是国家支持的重点;同时,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我省将有一大批基础设施、产业、民生等项目落地,对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拉动作用。综合考虑,我省“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速保持在7.5%是可行的。
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9%
我省确定“十三五”时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9%的预期。从必要性考虑,一是符合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二是目前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处在全国后位,要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
个百分点是必要的。三是居民收入是体现小康质量的重要指标,只有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才能顺应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从可能性考虑,我省“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十三五”时期,随着脱贫攻坚力度的加大和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基于以上考虑,“十三五”时期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和9%的增长预期,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脱贫攻坚
“十三五”前两年每年脱贫100万人以上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十三五”时期的“一号”工程,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2015年末我省有贫困人口317万。在工作部署上,“十三五”前两年争取每年脱贫100万人以上,后三年抓好巩固提高和冲刺扫尾工作,
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基础设施
解决好资金来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继续全面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6363”水利保障行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十二五”期间,我省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全面加强与全国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立项目资本金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推动直接融资,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拓宽了渠道。“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只要我们抓住政策机遇、调动好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改善全省基础设施条件。
创新驱动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2020年,我省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分别比“十二五”末提升5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我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7.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5.5个百分点。随着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地实施,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步伐加快,兰州科技大市场的建成运行,上海张江、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技术转移甘肃中心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会持续增强。
城乡一体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是我省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坚持区域和城乡统筹,推动兰州新区和大兰州经济区率先突破发展,加快河西走廊经济区组团联盟发展,促进陇东南经济区整合协同发展,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推动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延伸,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生态环境
森林覆盖率达12.58%
“十三五”时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森林蓄积量达到2.62亿立方米以上的目标,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省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的重大责任。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的实行,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全社会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度的提高,都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保障。只要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就能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目标。
文化产业
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到2020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这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我省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具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2013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批建设以来,建成了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9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2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组建了一批骨干企业,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只要我省发挥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平台的作用,加快实施“1313”工程,就能够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开放发展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是国家赋予我省的战略任务。始终不渝地坚持开放发展,是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拓展发展空间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近年来,我们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大力实施“13685”战略,在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开放平台建设、经贸技术交流、人文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时期,我们将通过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发挥兰州新区等平台作用、举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提升对外航空和铁路口岸的功能、加强企业“走出去”步伐、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公共服务
城镇新增就业140万人以上
到2020年,我省城镇新增就业140万人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2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岁。从就业看,“十三五”时期安排新增城镇就业140万人以上,高于“十二五”期间130万人的预期目标。从教育看,“十三五”时期将继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现人均受教育年限9.2年的预期目标是有保证的。从社会保障看,提出“十三五”时期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6.1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5张。 □记者颜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