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一带一路”中的发展坐标

02.04.2015  11:11

  黄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尽管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动力不足,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从年初到眼下,中国经济的热点依然令人目不暇给。特别是当各国政要、专家在博鳌纵横捭阖,纵论“亚洲新未来”之际,国家重磅推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方案》(以下称《方案》),轰动效应十足。毫不夸张地说,积极推进亚投行创建与“一带一路”方案的出笼,吹皱了中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这“一池春水”,也使新常态下减速放缓的中国经济陡然升温。

  一头是“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带来的“热”,但另一头面对机遇与利好,却需要我们头脑的“冷”,冷静审视,积极应对。特别是对于像甘肃这样一个内陆腹地省份,贫困面大,制约因素多,开放程度低,面对“一带一路”这样的历史机遇,就必须明白自身的优势是什么,更要清楚自身的劣势在哪里,不仅要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更要明白自己能干什么,清晰地给自己在这一战略布局中定位,准确地找到自己在“一带一路”中的“坐标”。

  《方案》明确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这也是发展外向经济所必须遵从的基本原则。从比较优势出发,《方案》提出“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陕甘宁青”开放一体化的印象更加强烈。这也是《方案》对甘肃开放态势的基本描述。

  “鹤长凫短”。面对“一带一路”,辩证地看,甘肃实现开放的优势与劣势同样明显。一方面,甘肃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从资源禀赋看,甘肃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资源宝库,具有矿产资源丰富、土地容量大、能源资源储备充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景观多样、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相对廉价等多重优势。从基础条件看,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渠道不断拓展、友好关系日益密切。尤其是近几年甘肃已经具备了经济、文化和生态三大战略平台,为对外开放形成了强力支撑。

  同时,另一方面甘肃又地处内陆腹地,是一个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发展底子薄的省份。自然生态严酷,长期对外开放不足,外向型经济孱弱,开放型人才匮乏,思想观念滞后,体制机制不活,改革创新能力不足,各种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等,成为制约甘肃发展的多重“瓶颈”。因而,从某种角度看,对外开放不足,既是甘肃发展落后的“因”,也是甘肃发展滞后的“果”。

  不论是“一带”还是“一路”,其中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通过东西“陆海两头”开放,最终实现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我们清楚了自己的优劣势,从与《方案》对照中,也就不难找见自己的发展“坐标”。

  解决甘肃开放不足,“一带一路”行动本身就是要实现国家对外开放的再升级,而甘肃就处在这“一带”开放中的黄金段,我们再没有理由不走在开放的前列。而我省解决发展不足的重大问题,多数都可以在《方案》中找到“处方”。

  特别是合作重点领域,包括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推动新兴产业合作,优化产业分工布局,深化金融合作、实现资金融通,推动项目建设,加强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扩大旅游往来,而且特意强调要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并倡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涉及到诸多方面。这一切无不与我省目前发展的需求高度契合,联动互补明显。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是智慧与胆识,包容与胸怀。“‘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甘肃就处在这片巨大的腹地之中,同样潜力巨大、优势明显。因此,在未来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我们不能没有果断的行动,更不能没有恢宏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