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报道同样是主旋律
9月14日,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与媒体召开恳谈会。会上,王雁飞诚恳地说:“我到四川4个月了,感觉媒体的思想还不够开放,因为4个月了,批评报道一篇也没见到。”王雁飞在恳谈会上诚恳地说:“批评报道同样是主旋律。”
这话说得真好!因为所有令人高兴、令人振奋的正面报道是主旋律。同样,所有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和进步的批评报道和揭露性报道,也应该属于主旋律。虽然报道的对象是负面的、被揭露的现象是阴暗的,但报道的效果是积极的、健康的,是引导人们走向光明和正义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也难免会发生工作失误,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新闻媒体履行舆论监督职责,对党政机关工作中的失误和存在的问题负责任地予以如实报道,其目的在于对症下药、修正失误、促进工作。但是有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却对批评报道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认识,总认为批评报道是给自己的工作抹黑,出了问题也总是千方百计捂盖子、保面子。有些地方不仅对批评报道置若罔闻、知错不改,还提出了诸如“防火防盗防记者”之类的工作要求。但是如今的社会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渠道无所不在,报道触角无孔不入,许多事情是遮不住、堵不住的。小马飞刀还以为,对待批评报道的态度是考验政府官员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试金石”。高明者,诚恳接受,切实改进;庸俗者,阳奉阴违,依然故我;恶劣者,运用权势,打击报复。但百姓心中自有明镜高悬,谁也无法躲过这面镜子的评判。
从媒体作用看,直面热点、反映问题,固然会带来一时的难堪与被动,却能创造事态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契机。从地方和部门作为看,媒体的“怎么看”再痛切深刻,没有相关部门“怎么办”的扎实接棒,问题矛盾依然不能破解。因此,媒体不是事件的起点,也不是事件的终点,而常常是“拐点”。明智而负责的治理者,不仅能主动适应全媒体背景下的监督环境,把接受监督作为一种政治素养,而且能善待、善用、善管媒体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由“问题”入手,实现善治。
权力在“聚光灯”下运行已成为一种常态,对于这一点,官员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