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陇南打出强有力“组合拳”
原标题:扶贫攻坚:陇南打出强有力“组合拳”
春日,走进大山深处的陇南,让人感受最深的是一个个贫困村的变化。
陇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2011年底,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0多万,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5.58%,贫困发生率53%,是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近年来,陇南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政策,深化实施“433”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十二五”末,陇南市贫困人口减少到5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0.4%,下降33个百分点。
在扶贫攻坚的实践中,陇南市打出强有力的组合拳,聚焦发力,实施片区扶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双联扶贫“六大脱贫攻坚品牌”,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广泛关注。
片区扶贫,瞄准靶心打“歼灭战”
王马平是武都区池坝乡小河村人,在武都城区学校任教。以前从乡里到村里都是羊肠小道,回趟家需要五六个小时。现在,公路硬化了,只要1个多小时就能到家。
让王马平感觉高兴的不仅于此。如今的小河村,通了自来水,硬化了村内道路,安装了路灯,修建了文化广场,群众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小河村的巨变缘于陇南市特困片区扶贫攻坚行动的实施。
陇南市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把扶贫重点放在最贫困地区,启动实施了25个特困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坚持先难后易、先扫盲区、先补短板、先啃硬骨头的原则,以项目整合资金,将领导、帮扶力量向特困片区倾斜,扎实开展整村整乡整片区推进,特困片区合力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推进特困片区扶贫攻坚的过程中,陇南市强化资源整合,将9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向特困片区倾斜安排,80%以上的涉农项目资金向特困片区打捆安排,把整村推进、危房改造、道路建设、安全人饮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注入片区攻坚的项目盘子中统筹使用。
数据显示,仅“十二五”期间,陇南市共争取各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5亿元,通过片区扶贫的实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短期内得到显著改善。
产业扶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扶贫攻坚的核心是让贫困群众早日摆脱贫困,增加收入是关键。近年来,陇南市立足实际,依托陇上江南这一独特的气候、生态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全力推进扶贫开发。
为扶持特色产业发展,陇南市每年安排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近三年新增农业特色产业面积200万亩,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累计达到1121万亩。
同时,扎实开展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年活动,累计完成核桃、油橄榄等高接换优1045万株,提高了农业特色产业效益。并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确定区域首位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解决了群众增收和稳定脱贫的问题。
大力开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苹果矮砧密植示范基地建设和核桃高接换优、油橄榄品种培育等工作,通过每年举办花椒、茶叶、中药材、苹果、核桃等产销对接洽谈会,进一步提升农特产品知名度。
目前,陇南市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16个,2016年农业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贡献额达到2300元以上。
电商扶贫,贫困山乡搭乘“互联网+”快车
“张璇帮助我们在网上销售土鸡,每只可以卖到160多元的高价,为我们增收不少。”说起张璇,成县鸡峰镇长沟村群众赞不绝口。
2012年大学毕业后,张璇放弃在大城市当教师的工作,走进长沟村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用电子商务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在张璇的带动下,鸡峰镇很多村庄,都先后设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点,并发展电商创业团队27人,帮助返乡青年、未就业大学生开办网店26家,帮助群众销售农产品累计180多万元,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和增收。
长沟村只是陇南市发展电子商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陇南市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大众创业、协会规范、微媒营销、示范带动,电子商务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村一店”“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等多种网店扶贫模式。截至2016年底,陇南市共发展网店10389家,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累计64.6亿元,电商扶贫对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贡献额达620元,创出了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被国务院扶贫办命名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示范市。
金融扶贫,破解贫困群众资金短缺难题
长期以来,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贫困群众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短板”不补齐,“瓶颈”不破解,发展和脱贫就无从谈起。
为此,陇南市大力推进金融精准扶贫攻坚行动,通过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工程,建立健全贷款发放机制,累计发放精准扶贫小额贷款61亿元,有效破解了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
陇南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建成全省首个农村产权确权抵押交易服务平台,累计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50亿元。并探索形成了互助资金共管共用新模式,安排3127个村互助资金6.2亿元,针对村级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在部分乡镇探索互助资金村账乡管的路子。
同时,陇南市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积极完善农村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到乡镇、贫困村设立服务网点,促进了支付服务在偏远农村的延伸。
旅游扶贫,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陇南市山清水秀、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这些资源却没有被充分开发。
陇南市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建设,充分挖掘贫困村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资源,有效推动了旅游发展,带动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在大力发展旅游扶贫过程中,陇南按照“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品一韵、一家一特”要求,促进生态游、休闲游、观光游、保健养生游、特色农业和地域文化体验游等乡村旅游业。
在实践中,陇南市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协会)+贫困户”“双联单位+支部+公司+农户”等旅游扶贫模式,采取“集体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方式,带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创业、脱贫致富。同时,推动“互联网+乡村旅游”战略,集中开发和营销具有农家、地域、民族和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陇南市还结合国家批准的75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和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和“百村千户万床”工程,着力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
据统计,2016年全市乡村旅游人数达687.7万人,同比增长17.2%;旅游收入13.37亿元,同比增长11.32%。
双联扶贫,凝聚合力促发展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陇南市以“六个结合”“五件实事”和“八个全覆盖”为重点,着力推进双联与扶贫攻坚融合发展,促进双联行动和脱贫攻坚行动在目标任务、帮扶力量、资金项目、培训资源方面的“四个融合联动”,确保双联单位责任到村,双联干部责任到户。
双联行动中,省市县(区)共有1200多个单位、4万名干部联系贫困村、贫困户,在1365个贫困村全部建立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安排帮扶人员4300多人,加强对扶贫对象的个性化帮扶,加速了扶贫攻坚的进程。
为发挥好双联作用,陇南市调整优化帮扶力量,把帮扶力量进一步聚焦到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上。帮助贫困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对接落实“1+17”配套政策,加快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劳务经济、乡村旅游和特色加工业。
同时,各级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集中精力谋发展、帮民富,帮助联系村培育发展致富产业、创建示范基地、培养致富带头人、落实发展项目,帮助联系户制定增收计划、培养致富能手,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记者周者军 通讯员 许成儿)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