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扶贫攻坚,甘肃宁县让荒山变成座座金山
在80%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的甘肃省宁县,精准扶贫该怎样瞄准帮扶?脱贫致富靠什么?
答案就在山上,在林间。
宁县把精准扶贫工作与林业生态建设紧密结合,抢抓庆阳市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的战略机遇,打响新一轮依托生态建设实施精准扶贫的攻坚战。截至今年4月底,宁县3.55万山区贫困农民通过发展苗木产业和林下经济创收3.15亿元。
荒山披绿农民增收
走进宁县的乡村,处处可见农民管护树苗的忙绿身影。“以前我们村的6000多亩黄土沟壑梁峁上光秃秃的,现在荒山荒坡上都种了树,一到春天满眼都是大片的绿色了!”说起村里的变化,新庄镇方尚村党支部书记张吉宁难掩喜悦之情。
方尚村曾是宁县有名的贫困山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300元,人均承包集体林地6亩。近年来,方尚村通过群众投劳的方式发展苗木产业,繁育樟子松、侧柏、刺槐等生态林苗木1560亩,除外销宁夏等地外,在沟壑梁峁上定制大苗6010亩,取得了山添绿人增收的效果。
方尚村只是宁县扶持农民发展林业产业脱贫致富的一个例子。
集体林改后,宁县按照“产权到户、补偿到户”的原则,将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和补贴造林资金及时兑现给承包户。针对农民发展产业资金短缺的实际情况,宁县积极协调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为农民开辟新的融资渠道,目前为全县2.154万户农民发放林权抵押贷款9705万元。同时,宁县研究制订相关办法,帮助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林地经营权,已办理林地流转业务1543起,涉及林地15.53万亩。近5年来,全县共育油松、国槐、苹果、曹杏等40个品种的苗木7.5万亩,营造生态林和经济林41.5万亩。
苗林培育渐成亮点
近两年,苗林结合培育模式在宁县日渐兴起。宁县把苗林结合产业培育项目与国家林业项目、水土保持项目、生态功能区修复项目有机结合,整合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支持群众开展苗林结合培育产业22万亩。
种树育苗不仅成为宁县巩固“山清水秀生态美”品牌的重要举措,更成为促进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宁县森源春苗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门从事子午岭稀有苗木繁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合作社采取”反租倒包“周围农户流转的宜林荒山荒坡地1.55万亩,繁育油松、国槐等31个品种的苗木1500亩,荒山定植油松、国槐等苗林1.43万亩,累计收入1100万元。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周围510多户农户参与苗林培育增收致富。
为把造林绿化工程推向更广、更深的新领域,宁县林业部门广泛发动农民群众种植珍贵树种,引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全县掀起种植珍贵树种热潮,大种名贵树、财富树已成为宁县农民关心的话题,也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林下经济助农致富
集体林改后,林下经济在宁县呈雨后春笋般发展。
为使林地林木资源优势变成林地林木资产优势,宁县确立了生态林、经济林、生态经济兼用林“三林”并举,林上、林下立体开展,中、长、短效益结合的山地林业经济开发思路,鼓励林农在不破坏生态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下种养业,使林农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解决林业生产周期长与林农投入有限的难题。宁县大力发展林下珍贵植物、中草药、食用菌种植,实施了林下养鸡、城郊“林农乐”等项目。今年春季,宁县新增林下经济发展面积3.52万亩,通过林下经济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的林农达4.12万人。
“山还是那座山,可那是我的山;林不再没人管,我是永久的护林员;我要像耕田那样耕山,林改使咱有了致富的空间。”如今,这首顺口溜在宁县山区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