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开发史上一座丰碑——定西市“三西”扶贫开发纪实

17.09.2015  07:53

  记者 宋振峰

  30多年前,顶着一个巨大的问号,定西,这个中国最贫困的地方,在国家的扶持下,大力开展以“三西”农业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首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区域性开发式扶贫”的先河。

  30多年后,这个问号变成了一个惊叹号——定西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万人下降到2014年底的63万人,贫困面从78%下降到23.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当初的105元提高到4600元。

  弹指一挥间,定西实现了一个似乎不可企及的梦想——1999年全市整体基本解决温饱。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如今,定西正举全市之力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迈上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新征程。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定西市扶贫开发走过了以解决基本生存为主要任务的救济式扶贫、以改善发展条件为主要任务的开发式扶贫、以解决基本温饱为主要任务的攻坚式扶贫、以发展富民产业为主要任务的综合式扶贫、以建成全面小康为主要任务的精准式扶贫,走出了一条自然条件严酷地区脱贫致富之路。

  从“苦甲天下”的穷乡变成欣欣向荣的热土,定西扶贫开发的进程和成就,不仅是甘肃也是全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一个缩影,而且见证了新中国扶贫开发的光辉历程和丰硕成果。这一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带领人民战胜贫困,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定西,在甘肃乃至共和国的扶贫开发史上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定西人民大力发扬“三苦”精神,破解了贫困这一历史难题

  贫困的阴影,一个多世纪以来长期在定西这片土地上徘徊。

  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定西地区,年降水量三四百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700毫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三成。

  旱魃为虐的严酷自然条件,使得这里“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十有九年旱,岁岁人发愁”。翻开地方志,“草根树皮掘食净尽”“人相食”“十室九空”“积尸梗道”的记载触目惊心。

  130多年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上书朝廷,疾呼“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此后,“定西没治论”似乎成了定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次又一次把定西人民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20世纪70年代初,定西连旱3年,群众衣食无着,纷纷扒火车逃荒。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总理闻讯后潸然泪下。他心情沉重地说:“我们一定要帮助那里的人民,扶持那里的生产,一定要把那里的穷困面貌改变过来。”很快,国务院8个部委组成的工作组来到定西,带来大批救济粮、救济款。

  1982年,又是一个大旱年,五六万灾民扒火车逃荒,灾情再次惊动中南海。这年12月,国务院专题召开了甘肃、宁夏两省区救灾会议,决定每年拿出2亿元,专项扶持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河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

  举世瞩目的“三西”农业建设,使定西进入了扶贫开发的历史新阶段,也拉开了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帷幕。

  党中央、国务院深深牵挂着定西扶贫开发的伟大征程。

  30多年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定西视察指导扶贫开发工作。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定西看望慰问当地干部群众,向乡亲们送上新春的祝福。他饱含深情地对大家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心系定西贫困群众,他们为加快解决定西群众温饱出谋划策,当好领路人。

  党中央、国务院的深情厚爱,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给定西人民以极大的精神鼓舞。在实践中,定西创造出了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全力推进扶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