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再出发:甘肃各地抢戴帽变抢摘帽
扶贫再出发:各地抢戴帽变抢摘帽
新华社记者 陈俊 张钦
甘肃是中国最狭长的省区,贫困则是甘肃的最短板。面对贫困,甘肃从未停止书写深化改革、扶贫攻坚的大文章。
30多年前,甘肃定西、河西等地如火如荼的“三西”建设,开创了我国区域性扶贫攻坚的先河。如今,甘肃深化改革探新路,新一轮扶贫攻坚再出发。
抢戴帽变抢摘帽
重找冲刺爆发点
虽然已是初冬农闲,但大山深处的甘肃省会宁县钟家岔村许多农户仍在集中养殖区内忙着养羊养牛,食品厂、制笔厂等小微企业一派忙碌景象。村党总支书记陈炜政说,得益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扶贫新探索,村里与对口帮扶的福建南安市蓉中村共同成立公司打造脱贫致富创业园,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280元一下子增长到2013年的7832元,开始向全面小康冲刺。
和钟家岔一样,甘肃省3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58个县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点上深化扶贫改革,再出发是为了寻求更理想的冲刺爆发点。
30多年前,甘肃有成千上万人口不能解决温饱。当时的甘肃省第一个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开发式扶贫行动,第一个推进集中连片区域性扶贫开发行动,第一个实施大规模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行动,由此全省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宣布稳定温饱,甘肃花了近20年时间。而从目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甘肃只有7年时间,却还有550多万贫困人口,平均每4位农民中就有1个,贫困人群的纯收入需年均增长17%以上。
啃最难啃的“硬骨头”,不仅需要下定决心,也呼唤创新理念,用深化改革发掘潜力。2013年9月,甘肃启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首先就是聚焦群众脱贫致富这“一个核心”,治的是“扶贫攻坚散光症”和“扶贫帽子留恋症”。
2013年以来,甘肃要求限时摘帽、奖励提前摘帽,对提前脱贫的县区、乡镇,原有扶持政策,投入力度不变,并给予一定奖励。
同时,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区调整考核政策导向,把考核重心从GDP调向扶贫攻坚和群众增收。片区县(市、区)“一把手”实行ABCD四级绩效考核,得A提拔重用,得D降职、免职。今年,甘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先试点取消GDP考核,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用考核的指挥棒,追求“人人谋增收,县县思脱贫”的同频共振。
撒胡椒面变“打点滴”
精准扶贫探新路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说,全省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化改革探新路。
2013年以来,甘肃省对所有贫困人口实行建档立卡,综合分析,动态跟踪。扶贫“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让扶贫到户更为精准,也使分类施策更为科学。全省共筛选出112万生活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多发、扶贫非常苦难的群众,在3年内通过异地搬迁“挪穷窝”“拔穷根”。
同时,通过扶贫大调研、大数据,甘肃在全省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纷繁复杂的致贫因素中,找准共性因素精准发力。“1236”扶贫攻坚行动力求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等六大突破。
教鱼游泳变掘池养鱼
扶贫需念市场经
最近,扶贫金融成为甘肃各级干部中的热词。其中蕴含着甘肃扶贫理念的变换:要把扶贫对象真正当做市场主体,撬动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定西市安定区秤钩驿镇双乐村,村里的“联村联户”干部、定西市副市长刘昇联系一家企业为村里扶贫捐款30万元。不同以往的是,这笔资金并没有变换成牛、羊、农具发给贫困群众,而是用来成立村民担保互助社。用这30万元做担保金,互助社向当地农信社取得150万元的贷款授信。50多户社员平均贷到3万元小额贷款,舍饲养羊一下子发展起来。
刘昇说,许多贫困人口温饱早已解决,家中略有积蓄,但脱贫程度低、返贫因素多,主要是因为他们远离市场、不懂市场、难以融入市场。新一轮扶贫攻坚要“变教鱼游泳为掘池养鱼”。
2013年以来,甘肃省在全省58个贫困县投资建立政策性担保公司,免费为贫困群众提供贷款担保,并研发双联惠农贷款、牛羊蔬菜贷款等低息、贴息的扶贫金融产品,帮助群众筹集脱贫致富的“第一桶金”。
临夏回族自治州在全州近千个贫困村,通过政府注资、企业助力、村民参股的方式,建立被称为“土银行”的村民资金互助社,由入社农户自我管理、自主放贷、互助发展,就近为群众提供5000元到2万元不等的借款。
和政县陈家集村贫困户妥英福家存款只有2000多元,发展养殖没有钱。在拿出1000元入股互助社后,他借到2万元养了2头牛犊、4只羊,到今年年底还了借款,估计还能挣1万多元。
(原载11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