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给农村娃穿上红舞鞋
“欢迎你啊朋友们,来到张家川。欢迎啊朋友,来到张家川……”4月15日下午,伴着高亢豪放而又悠扬婉转的回族“花儿”乐曲,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闫家中心小学的172名孩子,围在一起跳起了《欢迎你到张家川来》。扭扭脖子耸耸肩,手拉手转个圈……尽管这些孩子的舞蹈动作还不是那么到位,但他们脸上的笑容却像春天盛开的花儿一样美丽。这是“新农村少儿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在张家川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新农村少儿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是由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作,是专门为广大农村少年儿童量身定做的,以舞蹈美育为主要手段、以广大农村孩子为实施对象的一项长期而务实的美育工程。同时,这一活动也为繁荣民族舞蹈艺术,保护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培养农村地区少年儿童热爱祖国、传承优秀舞蹈文化传统的信念和精神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目的就是让农村的孩子与都市的孩子一样享受艺术素质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有更多学习先进文化和丰富校外生活的机会,努力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2015年10月,省舞蹈家协会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选为“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实施基地,并在全县7所学校(闫家学区、恭门学区、胡川学区、龙山学区、龙山西小、大阳学区、连五学区)实施“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活动。活动实施以来,张家川县积极按照省舞蹈家协会的部署,组织开展工作,使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在省舞蹈家协会和县委宣传部、县教体局、县文联的支持下,设立了“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课堂”,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选派了志愿者舞蹈老师下乡和学校舞蹈老师一起辅导。通过志愿者舞蹈老师和学校舞蹈老师半年多的精心辅导,一个个“零”基础、从未登上过舞台的农村娃变成朵朵“花儿”,用娴熟优美的舞姿诠释了自已的舞蹈梦。目前,己有近500名山村娃穿上舞蹈服圆了舞蹈梦,近5000名山村娃爱上了跳舞。
当天,记者在张家川闫家学区青少年活动站的新农村少儿少数民族课堂教室看到,明亮的练功镜里洋溢着孩子们自信的笑脸,练功架旁、木地板上跳跃着孩子们优美的舞姿,墙壁上一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贴字展示着山里孩子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音乐教室里十架电钢琴前孩子们弹奏着跳动的音符……像这样的新农村少儿少数民族课堂教室已在全县7所农村学校(区)建立,并己投入使用。
在闫家中心小学,一位舞蹈老师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见她跑前跑后帮孩子们纠正动作。经了解,她叫苏小霞,是张家川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2015甘肃省新农村少儿少数民族舞蹈教室”活动的志愿者,负责张家川县闫家学区的舞蹈教学。
苏小霞向记者介绍说,当初她在闫家学区挑选跳舞班的孩子时,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感动,所有的孩子都来了,但最后只选了28个孩子。农村条件艰苦,有些孩子打着赤脚或穿着拖鞋来上舞蹈课。这令她十分心疼,她及时向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领导反映了这一情况后,中心给孩子们统一发了舞蹈衣服和舞蹈鞋。没被选上的孩子非常羡慕,每次上舞蹈课时都有好多孩子趴在窗户上看。
“这些孩子清澈明亮的眼神里流露出纯朴的期待令我无法忘记,以前,她们连舞蹈是什么都不知道,刚开始时大多比较胆怯,跳舞时眼神也缺乏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她们变得很自信,也很有礼貌。”苏小霞说。
“我喜欢跳舞,以前在电视上看到城里孩子在跳舞,就很羡慕,现在我也每天能跳舞了,感到很高兴。”正在跳舞的10岁小姑娘王玲倩告诉记者,她现在已经学会了下腰、劈竖叉,她要好好跳舞,以后也要当个舞蹈老师。
闫家学区校长马克智说,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须着眼于孩子的发展,“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体现了教育精准扶贫的要义,此项活动的开展,在农村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让孩子们享受到良好舞蹈艺术熏陶,从而唤醒孩子们的舞蹈灵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素养,让一个个稚嫩的梦想插上舞蹈的翅膀。
( 编辑:陈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