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专访孙雪涛 努力创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

11.11.2015  15:50

      因积极开展“电商扶贫”,甘肃省陇南市获得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创新奖,这是全国“电商扶贫”模式首次上榜。10月16日,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之电商扶贫论坛期间,本刊记者专访了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他表示,要用电子商务创扶贫新路,努力开辟贫困地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近年来,甘肃陇南市把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扬长避短、创新思路,瞄准特困片区、聚焦特困群众精准发力,通过推进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等工作,有效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走出了一条符合陇南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
      高点定位 自我加压
    《中国扶贫》:孙书记您好!首先恭喜陇南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创新奖。陇南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您认为其贫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孙雪涛:谢谢,感谢社会各界对陇南发展的关心和关注。陇南市整体属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2011年底,全市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0多万,占全省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贫困发生率53%,居全省第一。陇南的贫困,是生态资源约束型、自然灾害制约型、区域经济边缘型等多因素叠加形成的,整体性相对贫困与区域性绝对贫困交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典型性。陇南市在地理位置上是个死角,距兰州、成都、西安等最近的大城市都在500多公里以上,都要走将近一天的路程。大多数贫困群众集中在深山林缘、高寒阴湿、半山干旱等生态脆弱的自然障碍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扶贫攻坚难度大,扶贫成本高,扶贫成果巩固难。
    《中国扶贫》:面对这种现状,作为市委书记,您对陇南的扶贫开发工作是如何定位和谋划的?
      孙雪涛: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对陇南的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在政策上提供支持、在项目上重点安排、在资金上大力倾斜。目前,陇南正处于加快发展、后发赶超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决战贫困、建成小康的关键时机。2013年,我们立足陇南实际,确定了在扶贫开发、生态文明、产业培育、城乡一体等方面快速推进,在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社会治理等方面着力夯实,在电子商务、金融支撑、非公经济等方面集中突破的“433”发展战略,突出强调“扶贫开发要快速推进,在合力攻坚上迈出新步伐”,将扶贫开发作为快速推进的第一位工作,摆上了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创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的目标。
      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个目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有利于进一步总结扶贫工作经验。陇南历来是甘肃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在多年来的扶贫工作实践中,陇南人民曾经创造出许多鲜活的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的陇南扶贫开发“四个一”(一人一亩基本农田,一户一亩林果园,一户一年出售1头商品畜,一户输出l个劳动力),到新世纪的“一体两翼”(以整村推进为载体,以产业开发、劳务输转为两翼),再到现在的特困片区扶贫攻坚,我们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均探索出了适合陇南实际,具有陇南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为我们进一步改革创新、创造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凝心聚力,增强陇南广大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在当前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创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吹响了扶贫攻坚的“集结号”,打响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战,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凝聚共识、形成动力。
      第三,有利于自我加压,提高工作层次和水平。我们提出“创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就是要高点定位,自我加压,跳出一般化的工作状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加快推进扶贫攻坚进程。
用“互联网思维”激发内生动力
    《中国扶贫》:陇南为何能被国家确立为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试点市,其优势何在?
      孙雪涛:“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互联网超越时空的特征,激发了贫困地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我们扬长避短,把电子商务作为市级发展战略集中突破,及时纳入扶贫开发体系,搭建陇南优势资源与国内外大市场的便捷通道。为什么选择这个突破口?多年来,围绕扶贫开发,陇南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花椒、油橄榄、核桃等种植面积均居全国前列。但由于陇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优质农产品普遍存在销售难题,严重制约农民增收。短期内高速公路不可能修到每个县,但信息高速公路进村入户的条件已成熟。
      当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采取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且还可能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互联网已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上的近在咫尺”,发展电子商务,陇南可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刚提出发展电子商务时,很多干部感到很茫然,觉得离现实情况太遥远,无从下手。但经过两年多努力,陇南电商异军突起,电子商务已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模式。市内涌现出来“核桃书记”、“苹果县长”、大学生村官张璇、残疾人张攒劲等一批发展电商的典型。例如礼县的苹果,在当地一斤只卖到3元,现在通过电子商务网上销售,一箱10斤卖70元,一天能销售一万多箱,并且外地客商压价收购苹果的现象也没有了;陇南的土蜂蜜,原来一斤卖20—30元,现在通过电子商务,一斤卖到70—80元;陇南的放养土鸡、土鸡蛋、花椒、核桃、油橄榄等农特产品,由原来的“深藏闺中人未识”,也纷纷走向全国。目前,全市开办网店6000多家,2015年农产品网上销售11.7亿元,直接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06元,促进就业2.6万人,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发展格局,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大众创业、协会规范、微媒营销、示范带动”的电商扶贫路子。
    《中国扶贫》:现在,电商扶贫已成为陇南的一张名片,您能否分享一下陇南在开展电商扶贫过程中所探索出的创新举措?
      孙雪涛:说到创新举措,总结一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先托后扶再监管。立足于陇南欠发达的实际,运用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功能,一方面大力宣传电商发展门槛低的优势,组织不同层次的人员外出学习经验,开阔视野,推动思想解放,形成发展共识,营造了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在电商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初期像对待婴儿一样呵护关爱、精心培育,中期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帮教培养、提供保障,后期像对待成人一样严格要求、规范运营,特别是着眼于陇南电商健康发展,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建立质量追溯制度;成立电商协会327个,建立行业自律规则和退出机制,规范交易行为,提升了陇南电商信誉。
      二是企业主体生活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采取借力淘宝等国内营销平台和自建网络营销平台“两条腿”走路的办法,着力夯实电商发展基础。与阿里巴巴合作建起了西北首个地市级淘宝“特色中国·陇南馆”,阿里巴巴农村电商“千县万村”计划项目在武都、成县建成运营;引导传统企业加快建设网货供应平台、物流中心,启动建设了市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和农产品交易中心。支持通讯企业加大网络建设力度,扶持物流企业在贫困乡村设立快递代办点500多个,有效解决了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大众创业齐上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充分发挥陇南电商学院的主阵地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培训电商人员8万余人次,其中1100余名贫困家庭“两后生”开办了网店,个别学员销售额已达数10万元。推动“网吧变网店、网民变网商”,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农村返乡青年、未就业大学生带头开办网店,带动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大户和农产品经销商开办网店。特别是选择在450个特困村开办网店,帮助贫困户销售农特产品、代购生产生活资料,探索形成了“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和“一店带多村”等电商扶贫模式。

      四是三商联动棋一盘。立足于解决电商发展突出问题,全力推进电商资源整合,力促生产商、网商、服务商“三商”联动,上中下游协同配合,对接市场需求研发网货,力争形成整体的产业链条。尤其是利用电商发展对农产品质量形成的倒逼机制,深入开展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销售市场化、产品品牌化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活动,着力提高陇南网销产品质量,推动电商扶贫向更高层次发展。
      五是微媒营销天地宽。把“新媒体营销”作为电商扶贫的“助推器”,充分运用全市2900多个政务微博、377个政务微信公众平台、385家政务网站和众多个人微博微信组成的微媒体矩阵,印发《陇南政务微博》、《陇南网店大全》等资料,宣传陇南优质农特产品,向外界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希望无限的陇南。目前陇南苹果、核桃、花椒、油橄榄、土蜂蜜、养生药膳等一批农产品品牌逐渐形成,我们不仅把优质农产品销售了出去,卖出了好价钱,更重要的是促进贫困群众树立了“互联网思维”,开辟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六是示范带动促发展。我们坚持因村施策,按照贫困农户创业型、能人大户引领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乡村干部服务型等电商扶贫网店建设类型,在全市选择了450个贫困村,开展一村一店试点,建立网店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以保护价优先收购、销售贫困户农特产品,并义务为贫困户代购生产生活资料,代办缴费、购票等业务,通过提高价格降低支出助农增收。目前,全市450个试点村已经开办网店580多个,试点村网店销售总额超过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