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贫困要动员政府和社会力量
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而中国政府也将2014年的同一天,确立为首个国家扶贫日。
世界银行将极端贫困定义为每天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人群。据《2014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中国极端贫困的人口在全球排第二位,占12.8%。也就是说,按国际标准中国还有两亿贫困人口。而减贫,是世界最重要的人权事业之一。
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对世界具有巨大影响。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1978年至2010年累计减少了2.5亿贫困人口,参考国际扶贫标准,中国共减少了6.6亿贫困人口,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93.3%来自中国。但目前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人群还有8000多万人,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艰苦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各界也形成了共识,扶持贫困要动员政府和社会力量。
构建扶贫财政体系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前不久表示,国家正在改革影响扶贫的相关机制,比如改革贫困县的考核机制、降低GDP在考核中的比重,甚至在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县要取消GDP考核。要建立约束机制,如贫困县的财政投入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民生和扶贫。并且逐步建立退出机制,通过正向的激励机制,让县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以后会得到更多的好处。
首届“10·17”论坛以“开发与全面小康”为主题, 财政部 部长助理余蔚平在论坛上表示,将积极构建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财政体系。中央财政坚持支持扶贫开发与促进区域发展有机结合,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资金需求。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财政就设立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目前资金规模已经从5亿元增加到433亿元。中央财政还创新扶贫开发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不断增强对贫困地区的投入。
在余蔚平看来,要引导扶贫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中央财政坚持普惠性政策和特惠性政策相结合,在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建设等专项转移支付时,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给予重点倾斜,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余蔚平表示,要继续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城乡优质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覆盖。同时增强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拓宽扶贫的渠道。完善财政扶贫精准化的支持机制,使资金准确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优化扶贫项目的设计,实行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使资金直接惠及贫困群众。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介绍说,“近些年我国的社会扶贫初步形成了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和军队参与扶贫三方面的基本框架。”
而社会扶贫机制如何创新和完善?郑文凯表示,国家设立首个扶贫日是一个有利契机,应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培养多元主体、推进多种形式来创新完善社会扶贫机制,还可以通过现代的营销促销手段,通过企业主体参与、市场开拓、品牌培育来推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实现突破等。
记者从中国扶贫基金会获悉,90岁高龄的吴冠芸老人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教授。老人生活简朴,从2003年开始利用工资参加新长城资助特困大学生项目,11年来,吴冠芸已扶助贫困大学生50多人,捐助几十万元,受助的学生已有30人本科毕业,其中近半数考取了研究生。
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司长 李春光 介绍说,下一步将继续推进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建设,真正建立全国人民都能参与、都能看到、清晰度很强的围绕社会扶贫的网络支撑体系,把精准扶贫直接到村、到户、到人的信息,和社会帮扶的信息直接进行点对点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