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承认棚改造假:记者追问拆迁面积 官员称记不清

29.04.2016  00:20

  中国兰州网4月2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这两天,中国之声报道了吉林省扶余市一拆迁项目,因开发商德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扶余地方政府对优惠政策的理解争执不下,导致回迁户无法入住新房的问题。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当初棚户区改造的项目中,有一个地块并不是棚户区,却以棚户区的名义,用作了商业开发。扶余市住建局承认,当初列进去是为了凑够上级政府下达的棚户区改造面积的指标。这个所谓“凑数”的地块,究竟是谁来开发的?事件背后又有哪些隐情?

  2007年,吉林省为了切实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下发文件,决定利用两年时间集中力量进行县(市)城市棚户区改造。按照文件要求,同年3月30日,扶余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城市棚户区改造(区块)的规划(草案)》并报请县人大审批,当天,扶余县人大就批准了这一规划。

  按照2007年吉林省和松原市给扶余县下达的指标,第一批棚户区改造共计10万平方米,分三块小区进行,其中的一块,由招商引资来的德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

  德卡公司董事长姜永库向记者反映,当初棚户区改造,德卡地块被一分为二,成了“德卡一”和“德卡二”区块,其中“德卡一”交由德卡公司开发,而“德卡二”却给了一家名为“星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企业。

  该区块为什么取名叫“德卡”,却交给别的开发商开发?扶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杨清源对此解释说,“德卡二”地块虽然被列入了棚户区改造计划表,却不是棚户区。“当时棚改办主任现在已经退休了,我了解,当时的解释是,省里当时要满足10万平米以上才能列入计划里头,这几个加起来不够十万平,临近就把它(二期)列进去了。”

  按照杨清源副局长的说法,这个“德卡二小区”是当初为了完成上级所下达的棚户区改造指标而凑数凑进来的。根据2007年扶余县出具的文件显示,总拆迁面积13万平方米,其中,“德卡二小区”拆迁面积18200平米,就算不把这“凑数”的地块算上,其余的拆迁面积达到了11万平方米,已经超过了扶余当年的棚户区改造任务拆迁面积10万平方米。

  已经超额完成任务,又何谈凑数呢?面对记者的追问,杨副局长先是说县里的数据不准,接着又说,他记不清了。

  记者:137100减去18200,也超过10万了啊?

  杨副局长:当时三个区块好像是9万平,没到10万平,当时好像写的是一块要达到3万平才行,集中连片嘛,这里一个那里一个不能算是棚户区。

  记者:这三个区块加起来是137100啊!

  杨副局长:那可能是数据不准吧。

  记者:数据不准?文件上是这么写的啊!这个是扶余县政府出的文件。

  杨副局长:那数据多长时间了,可能是我记不清楚了,可能是我说错了,还是记错了,因为我那时候没管拆迁,我也是后来了解的。

  按照2007年的规划,这个“德卡二区块”要建设8500平米的住宅和25000平米的商业楼及其他,还要安置71户回迁居民。如今,负责这个“凑数”小区开发的星源房地产开发公司将该地块建成了“新源商厦”,住建局副局长杨清源也承认,德卡二区块不是棚户区,全部都用于了商业开发,而且并未建住宅,全是商业楼。

  按照棚户区政策进行的拆迁,负责承建的吉林省星源房地产开发公司是否享受了国家的各项税费减免?德卡房地产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彦伟认为,谁干的活,谁就能拿到棚户区政策。

  杨清源说,实际开发德卡二区块的星源公司没有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税费减免回迁楼都是一个标准,土地划拨、经营性收费减半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免收,这都是统一政策,就这个(星源)没交,它没享受这个政策。虽然往上报了,但实际上没享受棚户区政策,按照开发交的税。”

  记者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发现星源公司虽然可以找到,却没有任何信息,一家正常注册企业必须有的注册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一栏为空,其余基本信息,如法定代表人、登记状态、核准日期也是空的,根据2015年企业报告,整个公司的从业人数,只有一人,星源在松原注册的分公司,在2007年1月1日注册,到当年11月28日就被吊销。

  为了进一步求证信息,记者拨通了星源公司企业年度报告中的联络电话。接电话的一位女士说,记者无权调查。

  目前,由于德卡公司认为扶余市政府当初做出的承诺没有到位,是政府违约在先,仍然拒绝给“政协宾馆”区块的回迁户交钥匙,对此,扶余市副市长耿秀君说,这属于合同纠纷,现在政府唯一的途径,一是做德卡的工作,交钥匙,同时建议居民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扶余市这个棚户区改造项目背后,不仅有回迁户无法回迁的后续问题,当地政府承认,在改造的初始阶段,为了完成上级政府的棚户区改造指标,把非改造项目也凑了进来。凑出来的项目是否享受了棚改优惠政策?当年改造的面积究竟是多少?扶余市住建局领导一直的回复就是不清楚、记不清了、历史问题,当时不是他在做。主管部门都不知道,又该去问谁呢?(记者 任梦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