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托举兄弟”托起的是中国正能量

24.06.2014  13:05

  6月17日,天津市河北区律笛里小区一名89岁老人不慎从四楼窗口坠落,河南南阳三名农民工兄弟用双手托举的方式让老人化险为夷,被天津市民亲切地称为“托举三兄弟”。近日,“托举三兄弟”贾晓玉、刘新军、杨明已被认定为“见义勇为”。(6月23日《东方今报》)

  老人危在旦夕—民工徒手攀爬—合力支撑救援,短短几分钟内快速变换的惊险场景,最后定格于一张由现场市民用手机拍摄的“托举照片”。这当然是英雄救人的珍贵记录,而我觉得,它何尝不像一种“鲜活的雕像”,矗起了三位民工兄弟在千钧一发之际,奋不顾身、勇于担当的标杆形象。

  如今,“托举三兄弟”的可贵举动备受关注。事情发生次日,天津当地媒体纷纷报道了三人冒着生命危险共救89岁老人的英勇事迹;随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和《朝闻天下》等栏目也迅速跟进报道。而在这番壮举出现之前,“托举三兄弟”都只是参加天津市旧楼区提升改造工程中的普通一员。这项工程上万名的民工兄弟中,为何是他们脱颖而出,显现了救人壮举?这自然有着某种机缘巧合,而最关键的则在于,是他们平日里的热心助人,毫不犹豫地催化成了一种“担当标杆”。

  现实语境下,方方面面的发展和进步令人欣喜,但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最最不能削弱与淡化的,应是我们的责任担当意识。惟有牢记责任,勇于担当,在某些突如其来的事态面前,才不会思前顾后、踟蹰再三,而必会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譬如,稍早之前,在湖北潜江“6·10”劫持人质案件中,勇当人质的教师秦开美、干部王林华被授予“湖北省见义勇为英雄群体”荣誉称号,说到底,也是“担当使命”令这些先进人物熠熠生辉。

  “托举兄弟”以三人之力,终于让一位八旬老太化险为夷;“人质教师”们的无畏表现,则有力确保了52名小学生的安全获救。可以说,如果缺乏潜移默化的“勇为”基础,如果不存一以贯之的“担当”素质,有些官员或市民,即便给了其同样的“闪光”机会,恐怕也很难做出令人赞叹的“连锁反应”。事实上,在局部地区和一定范围,正是由于群体担当和奉献意识的日渐式微,就无法形成正能量满满的良好社会风气。

  毋庸讳言,“托举兄弟”和“人质教师”的勇于担当背后,其实也有着或会危及自身的隐忧。所以,我们钦佩见义勇为,激赏“担当标杆”,倒不是要求人人都去尝试远远超出自身能力的壮举,而是说,现实工作和生活中,要有一颗乐为正能量添砖加瓦的火热之心。这样的话,在弘扬责任和担当的共同追求中,即使达不到“标杆”的高度,也会尽己所能,为更多“标杆”的不断涌现,努力创造有利的现实氛围。(司马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