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扔你就失业”是发自肺腑的职业歧视

05.10.2014  11:08

泰山环卫工悬崖边制止扔垃圾,结果却引来游客呛声“不扔你就失业”。

这样荒唐的倒推理论笔者在生活中经常听到,大都是为丢垃圾者粉饰被指责的尴尬,并借机逞下口舌之快。

此般语调看似是一鳞半爪,上不了大讨论的台面,却严重划伤了环卫工人的内心自尊。对那些本来就收入不高、劳动力度繁重的“城市美容者”来说,他们并不愿意自己辛勤劳动的前提是一些有口无心者的“怜悯”。

多年前,新浪网曾经和纸媒联合举行的当代中国职业受尊敬度排行榜,“环卫工人”意外成为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位居教授和医生之后,排名第三。但一些环卫工人对此却并不买账,他们纷纷表示“别再开这样的玩笑了”。而有环卫部门的官员表示,这种把环卫工人捧在高处的情况并不正常,“应该说是处于怜悯,而不是尊敬”。

看来,环卫工人的不自信并非空穴来风,社会上对于环卫工人不由自主的歧视也确实客观存在,就譬如这个“不扔垃圾你就要失业”的伪逻辑。把职业进行对比是其主要的原因。试问,有人敢对警察说“我不抢劫你就失业了”,或者是对城管说“我不摆摊你就没饭吃了”这样的话吗?类似这种腹诽心态必然是有,但要当面对着人家喊出来,恐怕正常人大都不会如此放肆。

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人下菜”式的说话,大都是功利教育的副产品。我国社会一直在强调的是劳动最光荣,而对于职业的高低贵贱,是绝无可能在公众宣传上出现的。反而是家长或者某些老师,会用“你不好好努力就要去捡垃圾或者拉板车”之类的话语来给学生填鸭式的洗脑。学习成绩有没有提高还不见定论,但职业歧视反面教材的树立却已经是板上钉钉。

社会就好比一个生态环境链的有机存在,你在上游丢下个小石头,就能在下游拱起漩涡。我们已经习惯于用身份地位等角度去评论某个社会位置的高低贵贱,却忘记那些居庙堂之高者,他们本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也忽略了居江湖之远者,他们本应该有的劳动者之荣光。习惯于45度角仰望上方,却已经忘记了该如何把身段低到尘埃里。对于那位在泰山陡峭的山崖中捡垃圾的老者,也就会有那句心安理得的“我不丢垃圾,你就得失业”。言外之意,好像还得让环卫工人抱着感恩的心。

高尔基说过“我承认我是个不坏的工作者,因为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和任何一种劳动。”开路虎上班的重庆608路公交车司机李梅,本来就是个普通劳动者,却因为路虎和公交车司机看起来的不对等关系,成了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在连篇累牍的赞美中,笔者认为李梅那句“对社会负责”倒是一语中的。其实很多人都能感受到无事可干的那种痛苦空虚,却对简单的社会分工嗤之以鼻。

这种矛盾,大概属于时代偏见的顽疾。我们是无法根除这种职业歧视带来的傲睨,希望还在于后来人的不断开化。在央视看到,有一个瑞士家庭为家中独女成为修马路的学徒工而感到骄傲。这种不拘一格,还真是学不来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