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花经济”功夫要下在花外

17.05.2016  03:49

    徐晓兵

    5月14日上午,雨后的和平牡丹园内牡丹争奇斗艳,彩球飘舞,人潮涌动,百万株牡丹披着露珠娇艳绽放、香气四散。由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榆中县人民政府主办,榆中县旅游局、榆中县文广局、榆中县和平镇人民政府、兰州和平牡丹园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承办的2016兰州·和平牡丹文化旅游节暨榆中乡村休闲旅游在这里隆重启幕。(相关报道见5月16日《兰州日报》二版)

    从四月开始,兰州似乎进入了花的季节,各种花会也是次第举办。细细数来,安宁的桃花会、什川的梨花会、苦水的玫瑰节、新区的牡丹文化旅游节……花会产业作为兰州的特色,已经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重要载体。依托自然资源,“以花为媒”“借花吸金”的“花会经济”确实已成为拉动兰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新的亮点。

    但在各类“花会”举办的档次和规模不断提升壮大的同时,兰州“花会经济”的短板和不足也逐渐凸显出来。首先“花无百日红”,梨花、桃花半个月的短暂花期,玫瑰、牡丹花期稍长,但也不可能常开不败,这些季节性因素必然让以花为卖点的花会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其次是兰州的花会经济还缺乏广泛知名度,仍然局限于当地,辐射能力有限,基本属于本地市民的一日游范围,虽然已经有青海宁夏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但尚未形成整体规模;其三是历史积淀不足,文化资源开掘不足,与四川成都的海棠、河南洛阳牡丹相比,兰州的花会仅具有自然资源属性,还没有系统发掘出其历史文化内涵,例如什川的梨花和古梨园,原本是很有历史文化积淀,但相关资源保护不力,开发有限,许多游客在赏花之余,并不了解古梨园精彩的人文内涵;其四是特色不足,衍生的旅游产品大多是单一的农家乐形态;其五是部分自然资源被破坏,安宁的桃海桃林如今已难觅芳踪,什川的百年古梨树资源也日渐萎缩,给后继开发造成困难。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反映出兰州的花会经济存在产业链条不够完整的问题。

    显然,做大兰州“花经济”不能仅仅围绕着赏花外加农家乐,功夫还应下在花外,要努力形成并拉长产业链条。围绕着已经形成规模的花会特色产业进行深度开发,进一步突出长远规划,加大力度培育花会产业品牌、培植赏花游精品景区、推进赏花游精品线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加快形成“花卉种植+观光+花卉提炼、深加工+芳香养生+花卉文化”等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在花卉文化、花卉生产体验、花卉工艺制作、花卉科普教育、花卉饮食购物、花卉保健疗养旅游等方面大做文章。同时,还要在服务设施和基础建设上尽快加以完善,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务设施水准,增加游客旅游体验,开发周边游玩项目。

    文化旅游产业是兰州十二五计划就提出的支柱型产业,花会产业的未来发展要围绕着文化旅游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溢出效应,推动旅游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与农业、商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互通互融,走产业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