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打造“游天水·知天下”旅游品牌

27.06.2015  18:27

  6月的天水城西伏羲庙,苍松古柏林立,游客络绎不绝,始建于明代的伏羲塑像凝重传神,接受着来自全球各地华人的祭拜。

  伏羲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

  1988年,天水市政府举办了首届公祭伏羲大典,2005年升格为甘肃省政府主办,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首次实现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

  伏羲庙坐北朝南,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整个建筑群包括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是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伏羲庙。而朝房、碑廊沿横轴线对称分布,规整划一,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据历史记载,伏羲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已逐步确立,是居神农、黄帝、炎帝等之前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祖先,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和很强的民族认同感。

  相传,正月十六是伏羲诞辰,按照当地传统,人们要到伏羲庙“朝人宗”,这便是伏羲庙庙会,隆重而盛大。每年这一天,天水人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仰望“人祖”朴实、憨厚、慈祥的面容,追思华夏民族遥远辉煌的历史,怀念人文始祖肇启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缅怀始祖恩泽,弘扬伏羲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人们抚摸、辨识年代久远的碑文,观赏笔精墨妙的书画作品,受到传统文化教育。

  伏羲庙所在的甘肃省天水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可追溯到“华夏文明八千年”;文化可延展为“五大文化灿龙城”;地位可重要至“西出长安第一城”,真正可谓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历史文化名城。

  天水的魅力是文化,而文化的优势在旅游。

  据了解,近年来天水市契合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出了主题品牌:“游天水·知天下”。“游天水·知天下”的谐音是:“由天水·知天下”。把天水地缘位置放到“天下”这个大平台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源于天水历史,属于天水未来的文化产业集群。

  “从全国乃至全球来看,文化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增长势头强劲,随着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文化旅游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期。从全省来看,甘肃省委、省政府对文化旅游发展越来越重视,举全省之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度不断提升,支柱产业的特征日益凸显。从天水市来看,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特色也非常鲜明,发展文化旅游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天水市委书记王锐说。

  目前,天水市以两大核心文化旅游品牌为出发点,着力发展羲皇故里寻根祭祖游、百里石窟艺术走廊游、丝绸之路名城古韵游、陇上江南生态休闲游、天河沐浴温泉度假游、现代特色农业观光游六大特色旅游,打磨提升“祈福圣地·大福武山”、华夏第一县、轩辕文化旅游节、凤山生态公园、回乡风情园等县域旅游品牌,积极培育体育赛事、养老保健等新型旅游品牌,并积极创办天水冬季冰雪文化旅游节,组织好中国麦积山山地自行车赛。

  “强化名城意识,打造文化旅游高地”的状态,天水一直保持着。

  据悉,2010—2014年,天水市旅游发展保持年均28%以上的增幅,实现了与全省同步发展,进入了提速发展的“快车道”,全市旅游产业规模壮大、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市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8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个,星级饭店、旅行社、农家乐、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等产业队伍不断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提升,在甘肃省大盘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面对未来,天水市制定了“13462”目标体系,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目标,即实现1个目标:把天水建成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3个大景区:麦积山大景区、大地湾大景区、中华始祖文化园大景区;开发40个精品、特色景区;打造60个旅游名镇名村名街,培育20个年产值过千万元以上的文化旅游企业。

  《人民日报》( 2015年06月26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