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市绿肺感受环境红利
检查取火点持续控煤
兰州晚报讯(记者杜志超文/图)越来越多的蓝天,让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倍增。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16年,兰州市将进一步规范扬尘监管,严控机动车尾气污染,持续推动工业源深度治理,健全完善问责台账、打造城市“绿肺”等一系列举措,确保2016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255天,达标率69%以上,月度和年度排名退出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让广大市民持续感受“环境红利”。确保收获255个“兰州蓝”
确保新标优良天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排名位次稳定在中游,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浓度同比下降且力争低于全国平均浓度,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浓度达标且低于全国平均浓度,让广大市民持续感受“环境红利”。255天的目标确定了,又该如何完成呢?兰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的治污思路是以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为重点,协同防治二氧化氮、臭氧、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在立法、压煤、减排、降尘、控车、增容、严管、保障等八个方面继续强化工作,力保治污的“先手”优势。
治污必须要有法律的支撑,2016年,我市将结合新的环保法,适时修订扬尘、机动车尾气等地方性环保法规。适时制定《兰州市餐饮业管理办法》、《兰州市高效煤粉锅炉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实现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的全覆盖。
持续压煤禁止“两高”行业新增产能
煤改气工程、茶浴炉拆除,城市能源结构的改变,给治污奠定了基础。今年主城区实行煤炭总量控制和减量政策,不再布局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冶炼、水泥、平板玻璃以及原煤散烧锅炉等新建项目。2017年前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扩展至主城区的全部建成区。结合城市生活垃圾发电项目的实施,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不落地收集,取缔城区及周边400余处生活垃圾堆存点。加快国电兰州热电公司异地搬迁进度,削减工业动力用煤97万吨。制定符合兰州实际的、严于国家要求的地方差异性产业准入名录,严格产业环境准入,禁止“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停建过剩产能行业建设项目。重点推进兰石化公司搬迁,范坪和西固电厂完成超低排放试点。
同时,对全市火电、钢铁、水泥、有色等重污染行业的脱硫、脱硝、除尘、除汞设施实行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实行行业特排限值,对不达标的企业实行限期深度治理,限期后仍不达标的停产治理或关闭。严控新的污染因子,开展二氧化氮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重点实施兰石化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程,减少并逐步消除西固地区季节性光化学烟雾污染。
打造城市“绿肺”见缝插绿
治污、管理两手抓,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将扬尘污染防治资金纳入建筑单位工程预算,工程验收时进行专项审计。制定并执行地方性扬尘排污收费、施工扬尘保证金、施工车辆准入等制度。实行渣土车辆资质管理与备案制度,并安装GPS定位系统及限速仪,指定行驶路线,交警和城管执法部门联合卡口管理,防止道路渣土遗撒。
继续在车、油、路三方面下功夫。新能源汽车推广、“黄标车”提前淘汰的财政补贴政策,采取直接上牌、免征车辆购置税、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个人购置新能源汽车;通过财政补贴、主城区禁行措施加快黄标车自行淘汰进度。
今年实施国Ⅴ燃油标准,建立全市机动车尾气联防联控机构,联合监管工程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源及在用机动车尾气污染。实施绿色出行,主城区开辟自行车道,实现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全覆盖。
坚持一手治污、一手播绿。打造城市“绿肺”,在南北两山58万亩造林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100万亩造林绿化规划。加快建设市区沿黄河百里生态绿色走廊。严控削(移)山造地项目,凡未列入总体规划的一律不再新批,已开工建设的要求严控扬尘并进行生态恢复。结合城市抽疏工程,见缝插绿,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
创新环境监管机制加大治污投入
创新环境监管机制,环境违法即查即办,环境犯罪依法入刑,企业违法公开曝光。延长监管链条,乡镇(街道)设立环保所,行政村(社区)设立环保监督员;推行县区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离任审计,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程度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指标,并向社会公开。实行倒逼机制,每月公示各县区空气质量排名,对连续3个月排名最末者实行约谈或问责。
市级财政每年列支1亿元用于大气污染防治。对自觉治理的企业财政采取“以奖代补”形式进行补贴,搬迁改造企业原址土地出让收入按比例用于企业建设和发展。此外,在备受全球关注的低碳城市建设上,兰州下一步将从多方面着手,加快建设进程——尽快研究确定碳排放达峰目标和路线图,加快大气污染治理标准体系建设,争取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从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到巴黎气候大会的“兰州声音”,再到低碳城市建设的愿景,兰州将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一个绿色、低碳、美丽的家园,不断增进和提升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