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就喜欢牛皮娃娃”

10.12.2015  04:44

张治文创作的皮影相亲相爱

张治文创作的皮影《马到成功

    庆阳环县是闻名遐迩的“皮影之乡”,对皮影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取法传统,更需积极创新。 从2008年开始学习皮影雕刻,在皮影样式设计、制作工艺上多有创新,2013年9月被庆阳市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庆阳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在这靓丽的名片背后,是他对家乡故土和皮影艺术深深的痴爱,他就是环县车道中学教师张治文。

    A

    “我打小就喜欢牛皮娃娃

    “我打小就喜欢牛皮娃娃。”望着刚刚完成着色的《出淤泥而不染》皮影作品,张治文笑呵呵地说。

    张治文的老家在环县车道乡樱桃掌村。20世纪90年代初,在这个封闭落后的山村里,看“牛皮娃娃”皮影戏是村里人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那时候,张治文还是个不满10岁的娃娃,爱看皮影戏,觉得特别神奇。有时干脆跑到“亮子”背后看,看见那些艺人手里拿着的影人儿,特别羡慕,一直梦想着自己能有一个皮影人。也就是从那时起,对皮影戏的迷恋便在张治文心里扎下了根。

    B

    “好东西就得有人学、有人做

    2004年,张治文从甘肃教育学院毕业,经考试成为环县车道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那一年,他用他的第一笔工资买了一对真正的皮影。工作之余,他就拿着那对皮影细细把玩,爱不释手。

    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治文认识了皮影雕刻艺人杨登义,并抓住机会请教皮影的制作技法。他对皮影的痴爱让杨登义很意外也很感动,杨师傅热心地给他讲皮影雕刻的流程并赠送了一些皮料和简单的工具。

    从此,张治文踏上了皮影制作这条路。一开始,家人、同事都对张治文学皮影雕刻表示不理解。“你有工作,又不靠这个养家,再说了,刻皮影你又一点都不会,还得从头学,图啥呢?”有人这样劝他。张治文的回答是:“我就是爱这个。皮影是个好东西,好东西就得有人学、有人做。

    C

    “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摸索出来了一些办法

    张治文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皮影制作的,加之工作繁忙,他只能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钻研皮影制作,困难不小。“民间艺术这种东西,根本找不到专门的教程,除了向老艺人请教,大多数时间得靠自己反复试验、摸索。”张治文说。在他初学皮影雕刻的那几年,家人、同事经常看见他望着自己刻出的东西长时间“发呆,”其实是他在琢磨着解决难题的办法。

    在皮影的式样设计阶段,未来成品的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图案色彩搭配等虽说了然于匠师的头脑,然而意识中的形象更改、调整起来总是不够直观、精确和方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治文想到了用电脑帮忙辅助设计。于是,他学会了用电脑软件作图打样,在设计阶段精确调整皮影的比例、色彩等。

    D

    “皮影创作也要与时俱进

    近年来,随着皮影文化产业开发力度的加大,皮影不再单纯作为皮影戏的演出元素而存在,更以文化特色浓厚的礼品、纪念品的身份进入了市场。

    张治文关注并思考着这一动向:“完全传统题材、样式的皮影并不适合做礼品和纪念品,我们得研究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的心理,创作上也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和调整。”为此,他精心构思、创作出了“中华孝道”这样的大幅面公益宣传作品,“迎客松”“大展宏图”“大鸡(吉)图”“金榜题名”等大幅面陈列展示、居室装饰作品,这些都是传统的皮影作品里不曾有的题材、样式品类。尤其是他创作的小幅面“十二生肖”卡通系列,构型简洁、优美、流畅,色彩明丽,再配以富含哲理的诗句,深得年轻人的喜爱。

    2010年以来,他先后为车道乡政府雕刻了一副用于乡村文化站项目的作品,为北京旅游景点、新疆昌吉市文化馆、环县剧团雕刻皮影200余件。2015年3月,他的皮影作品“马到成功”“中国孝道”等被录入《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一书。

    如今,在车道中学,学生们都知道学校里有位喜欢刻“牛皮娃娃”的张老师。每周五下午的社团活动时间,张治文都要教皮影雕刻小组的学生刻皮影。小组里的几个学生很有天赋,刻得很不错,这让张治文很是开心:“他们有兴趣来学这个,我很高兴,希望他们能从中得到快乐。皮影是好东西,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皮影,尝试皮影创作,把这一民间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