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细致抓好易地扶贫搬迁

12.08.2016  18:34

 

  甘肃省副省长|杨子兴

目前,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相关工作方案已正式印发,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已经明确,下一步关键是抓好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将统筹处理好建档立卡户和同步搬迁户、进度与质量、搬得出与能致富的关系,围绕“人从哪里来”“搬到哪里去”“补助多少钱”“资金怎么管”“生计怎么办”等关键问题,扎实细致地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
      ——对象要精准。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瞄准的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以来,经过多次摸底,甘肃省已将50万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在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中确定到户到人。严格地讲,短短几个月时间从甘肃省几百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挑选出需要实施易地搬迁的群众,难免会出现遗漏、不精准等问题。今年计划实施搬迁的部分建档立卡群众并不属于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确定的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对象,还有部分县市区甚至出现了一个村社只搬迁一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现象。这不但背离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政策初衷,也给项目顺利实施带来较大影响。
      对此,扶贫部门应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动态调整机制,对不符合搬迁条件的及时退出,对符合搬迁条件的及时纳入,做到对象精准。对需要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群众,各县市区应把准政策,严格按照同居住地同步搬迁的原则,做好审核确认工作。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把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以及新老政策的差异讲清楚、讲明白,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方式要多样。长期以来,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以就近集中安置为主。目前,就近适宜作为安置点的土地越来越少,落实搬迁安置用地难度越来越大。对此,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充分利用国家和甘肃省出台的易地扶贫搬迁土地政策,千方百计解决安置用地难问题。
      对适宜集中安置的,应结合新型城镇化规划和新农村建设,选择在移民新村、小城镇、工业园区、乡村旅游区等进行安置,并做好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安置点的选址应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落实避灾避险安全要求,并有利于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对于不具备集中安置条件的,应采取插花等方式进行分散安置。对有条件的群众,还可以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方式进行安置。
      ——资金要用好。与以往相比,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最大的亮点,是除了财政性补助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外,还将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债券、长期低息贷款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范围,这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各地应把准政策,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收益、土地出让收益、县级政府可统筹整合的财政涉农资金以及地方财政预算资金作为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建设基金和金融机构长期低息贷款的还款来源,保证建档立卡贫困户少掏钱或基本不掏钱就能实施搬迁。
      需要强调的是,中央财政对金融机构长期贷款给予90%的贴息,剩余10%的利息将由省财政承担,贷款还款期限长达20年。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债券的政策也非常优惠。最近,国务院和甘肃省政府相继出台了涉农资金整合意见,这部分资金也可作为偿还贷款的来源。
      因此,各地应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切实把政策用足用好,对贷款问题不必太过保守,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同时,应建设好县级融资平台,加强和省级融资平台的对接,建立科学、高效、规范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加强资金监管,规范资金拨付流程,统筹用好各类资金,确保资金合规使用、偿还及时,不发生金融风险。
      (本文系作者近日在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有删节。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王斌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