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手记]章米力:丝路背后的玉石神话

05.06.2015  19:57

   丝路背后的玉石神话

章米力

  “张骞博望笑凿空”,赞的是两千年前“丝绸之路”贯通了大汉朝向西的外交之路;“穆王乐而忘归”,说的是三千年前那位与西王母相会的西周帝王游历的乐趣。前者以信史留世,后者以神话相传,几多真假?无奈何沧海桑田,后人笃信纸上真、口中假,好在这条依旧充满了生命力的西去之路,并没有完全“赶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步伐。

  答案在路上,在脚下,一群怀揣赤子之心的文化学者,在2014年火热的七月,踏上了史上第三次官方西域探玉之行。他们过玉门关,往昆仑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他们执着追寻的是中国人认了几千年的天——这是以神话方式存在的文化基因——永生。永生的秘密承载在神秘而美丽的石头里,在中国大地上,没有比玉石更能感应天地的神物了。天子生命的永恒,王权的千秋万代,史书或许未敢明明白白记下这般野心,却在张骞和周穆王的行踪中暴露了。神话中,瑶池上的西王母不就是那个拥有不死秘药的女神吗?知晓这个秘密的周穆王,是否与后羿有一样的诉求?而在司马迁看来,“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张骞找到了黄河的源头,自“天上”来的黄河始自西王母所在的“昆仑”,张骞西行,除了笼络月氏,还背负了怎样的使命呢?

  19世纪,因为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的命名,“丝绸之路”以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姿态再度进入全世界的视野。名声渐长的丝绸之名,遮蔽了曾经真正的主角——玉。早在三代之前,河西走廊的齐家玉器已然形成玉礼器崇拜的重要源头,东方神话与西方美玉沿着“玉石之路”播化了华夏文明的种子。数千年来,和田美玉源源不断地向中原王朝输送,今日“丝绸之路”的前身,原本就是各个王权所觊觎的玉石资源要道。不曾理解中国崇玉传统的李希霍芬,怎能透过“葡萄美酒夜光杯”看见背后的真相呢?

  一直被归为文学的神话是时候走下神坛了,近几十年来,文学人类学派努力挖掘着神话中的文化基因。文字文本、口传文本、考古物证、仪式和风俗……学科的边界处藏着惊人的真相,文化自强的中国在21世纪正试图唤醒延绵了几千年的信仰与认同。从神话中发现观念,从观念中解析华夏文明发展的驱动力,理解过去,也就把握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