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泡沫可望越挤越大?

11.10.2014  15:59

  

  今天(10月11日)有媒体报道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刚刚发布的有关亚太地区经济展望的更新报告中,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下行风险表示了担忧。报告说:“中国房地产市场比预期更加强烈的衰退以及日本安倍经济学低于预期设想的效果将对该地区增长前景产生负面效果。”

  IMF的担忧当然是有一系列数字支撑的。国家统计局9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至8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房地产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已经达到68个,其中跌幅最大的达到环比下跌2.1%。由于以往中国经济对房地产业拉动作用的依赖程度较高,所以房价下跌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上述报道称,“根据IMF的研究,房产价格持续下滑将对不少亚洲新兴经济体产生较大影响,房产价格指数每下跌5%,将使得一年后的GDP平均下降1.3%”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的数据,房地产市场所吸引的投资占到了当年名义GDP的19%,因此,房地产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比IMF估计的更大。

  如果说在一个国家的局部,比如旅游度假地、宜居地等地方,其经济靠房地产业拉动尚有道理的话,那么,一个国家、尤其是经济体量位列世界前茅国家的经济兴衰命系房地产业,以房地产业为龙头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无论如何也是不正常的。靠房地产强国、富国,靠房地产业绩傲立于世界经济体之林,这等强国梦其实是连房地产业大亨也敢不相信的天方夜谭。

  排除房地产泡沫,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且实际上已经成为房地产业的自我评估和预期。但是,泡沫如何破,中国经济以及诸多关联产业如何过渡到经济常态,却绝非砸破泡沫的“一锤子买卖”那么简单。现实的问题在于,排除泡沫比制造泡沫难得多。

  正如上述房地产业与整体经济关联度所显示,房地产业去泡沫化的过程,必定伴随着经济下降的过程。此时,如何处理经济下降的问题,就面临着多种选择。这其中一种选择就是人们当下所谓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从某种角度而言,“新常态”实际上就是把经济非高速的增长视为常态,把挤出房地产泡沫而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视为正常现象。实际上,通过反腐等政治途径,加大调整分配结构和利益结构的力度,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对冲经济放缓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进而保持社会的基本安定。最近一年,在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情况下,社会骚乱事件不增反降的情况,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当然,另外一种选择,就是如有经济学家所言“一犯烟瘾就摸烟枪”的“刺激—反应”模式。这种选择就是刺激、刺激、再刺激,相信一放(款)就灵,最终只能靠一“印(票子)”解忧愁。9月30日,央行放松了房屋贷款政策,降低了首套住房和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款比例,允许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利率折扣。更引人注意的是,央行鼓励银行通过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期限较长的专项金融债券等筹集资金以增加贷款投放。媒体报道说,这些金融措施,使“国内10万亿元的按揭贷款可实现证券化,同时腾出10万亿元的房贷额度”。

  中国经济数据库的统计的显示,截止到今年3月,中国房地产行业包括抵押和开发商贷款在内的信贷规模仍然占金融机构信贷总规模的21%。这样的信贷规模再加上10万亿房贷的空间,房地产业泡沫想破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