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家国情怀——读《抗战家书》

30.07.2015  13:14

    本书收录了左权、吉鸿昌、张自忠、戴安澜、蔡炳炎、谢晋元等抗战先辈近100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其中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兄弟之间的同心同德,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既有战场的硝烟炮火,也有乱世的颠沛流离……国破家亡,民心凝聚,全民抗争,精神屹立,最终取得胜利。穿越历史硝烟,重读这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抗战家书,足以令人动容。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张自忠致战友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左权致妻子刘志兰

    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

    ——新四军战士程雄致父母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别矣,真儿!——华侨王雨亭致儿子王唯真

    当翻开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联合编撰的《抗战家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时,立即感到战争的硝烟扑面而来。一封封承载着厚重的抗战历史和文化信息的家书,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中国民众在抗御外敌中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

    古往今来,家书是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特别是战火纷飞年代写就的家书,其时代感就更加突出和鲜明。《抗战家书》共收录了张自忠、蔡炳炎、左权、戴安澜、谢晋元等抗战先辈40余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与可读性。其中最早的写于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最晚的写于抗战刚刚结束,涵盖了14年中国抗战的全过程。

    在纷飞的战火中,抗战将领、义士们视死如归,但他们也有普通人一样的爱、恨、情、仇,他们的坚硬与他们的柔软一样感人。《抗战家书》不仅是中国人民14年抗战心灵史的真实记录,更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书中既有高级将领一心保家卫国,恨不能为抗战捐躯的热忱;也有普通士兵朴素的爱家爱国之情,对于家人的依恋与思念;更有普通民众颠沛流

    离中的亲情传递。无论是重要历史人物,还是普通民众,其在家书中流露的一系列内心独白,不仅记载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而且承载着绵长而醇厚的骨肉亲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那时的人们因日本的侵略而遭受的伤痛,体会到因伤痛而产生的愤怒和坚决的抗争,从而理解了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今天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抗战家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各阶层共赴国难、浴血疆场的民族精神。《张自忠:尽忠报国,取义成仁》收录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五十余国中战死的军衔最高的将领张自忠将军致战士们的信。“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将军忠心报国之意志坚强字字可见。《谢晋元:为国而死重于泰山》是参加淞沪会战的国民革命军中校副团长谢晋元,给自己的连襟张萍舟写的家信。“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从信中可以看出,谢晋元是个极有操守的军人。在指挥四行仓库保卫中,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让“八百壮士”孤军奋战的事迹广为传诵。

    当然,书中除了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之外,还包含着修身、齐家、礼仪、教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左权:别时容易见时难》收录的是左权将军写给爱妻刘志兰的信。“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左权将亲人间的思念幻化成共同的进步以勉励各自努力,如今读来仍令人为之动容。《一位爱国绅士临刑前的诫子书》是资助东北抗日义勇军被害的爱国绅士于登云留给长子的遗书。“你年已不小,本拟父子天年,未想半途分别,你之命,父之运也!所望读书尽心,务必前途。”信中这位慈父舐犊情深,谆谆教导,语重情长,催人泪下……一封封抗战家书就如一部血泪史,字里行间充满英雄气概,流溢骨肉深情,其家国情怀足可感天动地。

    岁月能褪去伤痕,却抹不掉整个民族的记忆。穿越历史硝烟,重读这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抗战家书,于我们,不仅是历史的铭记,更是精神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