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要回甘肃了,别再找我了!

26.02.2016  14:50

话说……每一个甘肃出去的孩子,一跟人家说起自己的家乡,基本上都面对过这样的问题:

说多了都是泪,过去,外界对甘肃和兰州的主要印象就是这样,污染重,穷,啥都落后……

但!是!如果到今天,你还对甘肃持这样的印象,那你就 out 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新华社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推出特别报道:《2016观察中国:高层智库对话省部长》。今天,我们走进甘肃,邀请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对话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用一个个故事告诉你,如今的甘肃到底是什么样。

污染? 从“卫星上找不到的城市”到巴黎气候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

在兰州的中学化学课上,一讲到硫化物,老师们常常会以这样一个段子开场:“有一阵子,美国发现中国有一个城市在卫星云图上消失了,以为有什么高科技,派人来调查才发现,原来是工业污染太严重,你们说,这是哪里呀?”底下的学生一起闷闷地答:“兰州呗……

很长一段时间里,污染,都是兰州人心头的痛点,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上任第一天就来个‘下马威’ 张燕生:

我听说过一个顺口溜:“兰州的太阳和月亮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麻雀和乌鸦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您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王三运:

我到甘肃上班第一天就碰上严重雾霾,二三十米外看不清人,整个城市的轮廓都是灰蒙蒙的。办公室很多群众来信,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大气污染太严重。

兰州市委书记、市长来跟我见面的时候,我就说了几句话。我说,第一站到兰州,你们就给我下马威。既然你们给我下马威,我肯定也得给你们下马威。面对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你们想想办法,把蓝天还给百姓。

2012年的兰州

2015年的兰州

治理污染很困难,但我还是要试一下 张燕生:

但我看到今天兰州的天是蓝的,兰州是靠什么找回的蓝天?

王三运:

我当时听说,兰州大气污染整治也经过一些论证,专家的结论是,鉴于兰州地理地貌的限制,加上冬季的静风状态,污染物、污染源要治理很困难,耗时间耗巨资。但我还是决定再试一下,再加把力。

我让兰州市以“打一场兰州大气污染整治的整体战和攻坚战”为主题,当晚开常委会研究。他们的确落实了,也研究了好几条措施,第二天就见了报。这说明他们开始重视。接着我带着省有关分管领导、有关部门和市里的同志花了一周时间,到污染源头和一些污染单位考察。就此拉开了这场大气污染整体战和攻坚战的序幕。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与特邀嘉宾张燕生及中国之声主持人郭静对话现场

问责比激励更有效 张燕生:

在兰州的大气污染治理上,有句话叫“问责比激励更有效”,为什么这么说?后来这场仗是怎么打的?

王三运:

这是兰州在实践中体悟出来的。因为正面的宣传、教育、激励太多,作用不大,但针对特定的个人或单位违规,通过建立严肃批评、调离、免职等约束惩戒机制,反而发挥了作用,比正向激励管用得多。

经过全面排查和深入论证,我们找到了四大污染源:第一,企业乱排污。对此,我们从省到市对每个排放点实行24小时全过程监督;第二,分散在兰州城区的一千多个锅炉,烧的大部分是劣质煤。于是我们下决心全面推行煤改气,联手消灭了一千多个锅炉。这是很重大的决策,也是取得重大效果的关键所在;第三,工地的扬尘污染。兰州采取很多细化措施,比如工地全部围栏、工地内部道路全部硬化以及工地里所有可能扬尘的原材料全部覆盖等等;第四,汽车尾气。结合污染源迸发情况和环境容量,实行灵活的分时段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控制尾气排放量。

兰州有个优势,此前为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每个网格化区域有健全的负责人制度、检查机制、沟通机制和汇总机制。他们将该模式运用到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很管用。

社区工作人员为住户引燃无烟引火煤

兰州的污染是自产自销,和北京不能相提并论 张燕生:

北京也深受雾霾或大气污染之害。在过去几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在治霾方面花了大气力。但从目前情况看,北京取得的成绩似乎没有兰州这么明显?

王三运:

北京有特殊情况,一是范围,二是京津冀区域的问题,有输入性。治霾难度确实大。而兰州没有输入性问题,是自产自销。两地不能相提并论。现在兰州关键是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防止反弹。

2015年12月,兰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非低碳试点城市应邀参加巴黎气候大会,与国内外嘉宾分享大气污染治理做法和低碳城市建设愿景,向世界发出绿色发展的“兰州声音”,并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

贫困? 精准扶贫”累计减贫525万人

许多人第一次坐飞机去兰州时,会被从机场到市区高速路边绵延数公里的黄土山吓到,感觉就是来到了山沟沟里,而路边不断有广告牌出现,上面写着“精准扶贫”。这对每个进入甘肃的人来说,似乎是个提醒:这里有为数不少的贫困人口。

先把路给我修好,我肯定能致富 张燕生: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累计减贫525万人。这个成绩非常了不起。怎么做到的?

王三运:

甘肃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这在全国都是典型。这几年,按照习总书记重要指示,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扶贫攻坚、脱贫攻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连续采取三大行动: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行动。

比如,“1236”扶贫攻坚行动就是在4个月密集调研、结合扶贫开发亟需破解的重点难点基础上提出的,是精准扶贫的雏形。这其中的“6”是指“六大突破”。

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老百姓说,“你把路给我修好,至于我干什么,你就别管了,你放心,我能够致富。”我们下决心先修建标准的沥青水泥路,实现村道全硬化。路通了以后,第二步是培育富民产业。第三是金融资金支撑。贷款难是老百姓实现规模生产经营、尽快致富的最大障碍,要解决。第四是异地扶贫搬迁。将缺乏生存和发展条件地区的老百姓搬出来,我们叫“下山入川”,把老百姓搬到河边,向小城镇靠拢。另外还有公共服务保障和劳动者能力素质提升。

甘肃省会宁县四房吴乡三房吴村,村民王宋德在便民金融服务点领取到金融扶贫款后离开。

负责考核的同志保证‘超脱’ 张燕生:

如何考核扶贫工作成效?

王三运:

考评机制非常关键。每年第一季度,我们对全省所有贫困县市区的干部进行年度集中考核,考核标准与其扶贫成效挂钩。负责考核的人员包括省领导,特别是由省人大、省政协领导干部和刚退休的领导同志带队,保证“超脱”。我们还引入第三方,一些专家学者全程参与,再加上一些人民代表、党代表,扶贫办人员以及考评绿色、环保、党建等其他方面的专业人士。扶贫效果是考核主体,兼顾其他指标。其中,减贫这一指标占60%的权重。

2015年4月,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扶贫和双联干部帮助农民平地种树。

张燕生:

甘肃脱贫攻坚,目前遇到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王三运:

一是融资难、融资贵,也就是金融支撑条件不足;二是甘肃基础设施不完善,包括有些地方缺水、道路交通设施落后。但通过我们政策上的配套和工作力度的加大,这些问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比如,全省规划建设建制村通畅工程5万公里,现在已经建成3万多公里,剩下的将在一两年内全部解决,到2017年全省所有建制村实现通畅。

落后? 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历史辉煌,怎样才能重振丝路雄风? “‘强身健骨’不能只靠自己练哑铃” 张燕生:

目前甘肃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而周边国家或地区经济也相对落后,如何将弱和弱的结合变成强强联合?

王三运:

”可以理解为 “强身健骨”的渐进过程。要尽快让甘肃“”起来,关键有两条:一开放,二创新。打个比方,“强身健骨”不能只靠自己练练哑铃,还要靠外力提供最佳方案,引进外部智慧。也就是说,甘肃在“”的过程中不能走弯路,思路、方式、产业等都要选准。

曾经被边缘,现在是前沿 张燕生:

未来五年,甘肃尤其是兰州如何将“一带一路”机遇转化为发展的最大成果?

王三运:

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以沿海为中心,更多资源往那集中,我们当时确实边缘化了。但是这一下子,“一带一路”,使我们从过去边缘变成向西开放前沿。这个区位变化,是很重要的一张牌要用好。

2015年 5月22日,2015甘肃“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洽谈会在兰州举行。

兰州是中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也是全国铁路大动脉的枢纽,有向西开放的优势。甘肃“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打造物流集散大枢纽。之前,我听有些省的领导同志谈到,重庆、郑州都有向西开放的条件,但相对兰州,优势不够。他们建物流集散枢纽,难以在短时间内集中足够货物,所以往往“跑空车”,还没有回头货,成本很高,效益不太好。而兰州优势突出,最有条件形成物流集散枢纽。

所以我赶紧找省领导商量,先从硬件到软件对兰州枢纽的问题进行全方位论证,然后打出开放的形象,并向国家层面争取将兰州打造成物流集散地。这些工作正在推进。我们准备和中国外运集团合作。中国外运的最大优势是,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组织货源,并且和中欧班列有一些合作。

看了这些,你还觉得甘肃和兰州是污染、贫穷、落后的代言吗?真相是,甘肃虽然是一枚“后进生”,但正在“逆袭”的道路上,越走越欢实!一大波在外打拼的甘肃青年已经纷纷表示,家乡哪里不好啦?别拦着我,我要回甘肃了,别再找我了……

甘肃的发展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后发优势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秘书长、博导   张燕生

甘肃发展的各项指标长期处于全国垫底,“十三五”,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瞭望智库的安排下,我与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进行了一场对话。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对于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省委书记王三运表示,甘肃绝不会拖全国的后腿。到2020年,甘肃要消除绝对贫困,58个贫困片区和17个贫困县要全部摘掉“穷帽子”。系统贫困必须用综合的办法。为此,甘肃动员了一万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四十多万干部直接联系一万多个村和六十七万特困户发起了“双联行动”;推动了以增收、温饱、保障、支撑为重点的“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了聚焦全省6220个贫困村、97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的“1+17”精细帮扶方案。打出了一套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扶贫攻坚“组合拳”。

山青水绿,才记得住乡愁

甘肃重工业占比70%以上,兰州作为重化工、重污染、资源型城市,大气污染十分严重。“还百姓一片蓝天”成为政府推动绿色发展的责任和行动。为此,“问责比激励更重要”,在企业治污、锅炉改造、扬尘治理、尾气达标等摆开主战场。到2015年底,兰州作为全国唯一非低碳试点城市,荣获巴黎气候大会颁发“今日变革进步奖”。

发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后发优势

十三五”,甘肃站在历史新起点。一是兰州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与上海张江高新区建立区对区合作机制。二是“互联网+扶贫”使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去年贫困地区网上销售农副产品达600多亿元。三是“一带一路”使甘肃从边远的内陆省份转变成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四是农民最需要什么,政府就先做什么。五是整合协调各类扶贫资金超过420亿元。没整合前,真正用在扶贫就30多个亿。六是2015年6月,斯里兰卡和巴勒斯坦的12名政府官员就来到甘肃学习考察扶贫经验。

在新时期,甘肃的发展也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是能力建设是发展的瓶颈之一。把区对区合作扩展到全方位国际合作是一篇大文章。二是创新驱动是一个大“”。尊重知识、集聚人才、开放天空、引进电商、宽松环境最重要。三是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键。建立法定机构,培育法治理念,创造规范、透明、公平的现代治理环境。四是构建以兰州为中心的西部三小时经济圈。发展境内、跨境、境外三小时经济圈,形成开放新格局。五是重视青年人、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参与发展的公平机会和共享发展成果的公平机会。

王三运

汉族,1952年12月生,山东单县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政治学专业。现任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燕生

汉族,1953年生。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现任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相关新闻链接:

王三运接受中央台专访 畅谈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远景

王三运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访 畅谈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