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1甘肃两会】 我给代表委员捎句话:基层文化馆亟需更多扶持
关注百姓心声,沟通两会内外。在甘肃省人大十三届四次会议、政协甘肃省十二届四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中国甘肃网特别开通《我给代表委员捎句话》栏目,倾听民意,反映民情,与代表委员一起关注两会好声音。
本网记者 张兰琴
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基层文化馆担负着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培训和研究工作以及民间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艺术普及工作,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很多基层文化馆自身也面临种种困境,不利于新时期群众文化体系建设和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双循环”。始建于1952年的敦煌市文化馆就面临这样的困境。
“一是人员编制不够,专业技术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短缺,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且结构失衡。二是缺少文艺专业指导和培训人员。三是留不住人,存在人才流失问题。四是资金短缺,很多工作只能尽可能地压缩人员。”敦煌市文化馆副馆长魏彩艳说。
敦煌曲子戏演员培训班开展辅导教学工作
1952年6月,敦煌市文化馆成立。1988年,在原文化馆的基础上又分设了图书馆和博物馆。2013年,经市政府批准,又成立了敦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敦煌市美术馆,隶属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管理,与敦煌市文化馆合署办公。
“我们其实是挂了三个牌子,但还是一套人马。核定编制为13人,相当于是13个人干着三家单位的活儿,人远远不够。加上还有个7833平米的剧院,承接演出、会议、培训、讲座等活动,利用率非常高。我们所有人的状态基本都是常年连轴转,白天工作、晚上演出、周末基本不休息,晚上经常加班,因为人员严重不足。”提到人员编制问题,魏彩艳坦言,这也是存在几十年的问题,文化馆也向上级各部门各单位反映了很多年。
她认为,当初设馆时定的人员编制已经运行了几十年了,到了现在,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工作量。“但现在很多地方都在缩减编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想能不能由政府买单,给我们聘请一些人,承担一部分工作。”
敦煌市文化馆工作人员辅导群众在广场上跳广场舞
除此之外,专业人员缺乏,留不住人,资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影响敦煌市文化馆发展的难题。一个馆仅有一名老师,一旦退休之后就“青黄不接”,还有年轻人辞职离开;工作多年无法评职称,因为没有名额;因资金紧张,剧院压缩人员只聘请了4个专业人员来维持……多年来,敦煌市文化馆在敦煌市文化体系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在当地群众文艺创作辅导、文化群众活动、非遗保护等领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虽然我们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们也不能把问题都抛给政府。”她认为,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必然面临诸多新矛盾、新挑战。“在敦煌有限的地域内发展创新,作为敦煌人需要琵琶反弹,逆向反思,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坚毅品格,小地方做出世界大文章。”魏彩艳说。
她希望,代表委员能够关注关心基层文化组织,倡导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逐步形成多元投入、共同参与、合力共建的良好局面。希望从政策层面对文化馆和文化馆开展的各项活动,给予资金支持。对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从业人员,能从职称评定和待遇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从而激发更多人才流动到文化单位来工作,也避免人才流失,留住更多的年轻人做好敦煌文化传承和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