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大好“风光”难发力

16.05.2016  04:48

    【本报讯】我省有着丰富的风力、太阳能资源,新能源发电已成为全省经济的一大亮点。然而受用电需求不足、本地消纳能力有限、外送通道不畅等因素制约,新能源发电中的弃风、弃光现象突出。近日,记者从省统计局了解到,去年,我省弃风、弃光率分别高达39%和31%,三成多风能、太阳能资源被白白浪费。

    今年一季度,我省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均在下降,其中水电下降15.03%,风电增长1.91%,太阳能发电增长6.34%,风、光发电量增速明显回落。同时,全省电力供过于求的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甘肃及周边省份均是电力富裕地区,加之近两年用电量增速放缓,全省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持续下滑,远低于平均设计利用小时数和全国平均水平,弃风、弃光问题不断加剧。据悉,去年全省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风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1184小时,较全国平均水平少了544小时;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1061小时,较全国平均水平少了72小时。

    近些年,我省加大新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特别是风电、太阳能发电收效明显。2015年,全省风、光电发电设备容量分别位列全国第三和第一位,然而受用电需求不足、本地消纳能力有限、外送通道不畅等因素困扰,全省新能源发展遭遇瓶颈制约。大量弃风、弃光现象的出现是对新能源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带来负面影响。为此,统计部门分析建议:甘肃应抓住与内蒙古、吉林开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的契机,通过扩大用电需求、完善输配电价政策、促进市场化交易等方式,提高本地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同时,加快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电输电工程建设,尽快实现陇电入湘,解决富裕风电外送。此外,还应综合考虑环境空间、电力需求等因素,更加准确地研判市场,科学预测“十三五”期间及中长期电力需求,合理规划投资规模,统一规划电源与电网的发展目标、结构及布局,坚持电源与电网同步设计、建设、投运,避免出现有电源无外送通道的情况,提高电力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加强技术创新,降低新能源发电成本,提高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