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11月上旬,在位于榆中县贡井乡吕家岘村的宏鑫中药材合作社,已经入库的甘草、柴胡等药材正在打包,准备发往全国各地。正在捆甘草的村民金永录告诉记者,他家有60多亩中药材,除了种植还在农闲之余到合作社打工。“每天100元到150元工钱,我们村好多农民都在这里干活,比在城里打工划来多了。”截至目前,宏鑫中药材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2万亩,辐射带动全乡种植中药材面积达到4万亩,扶持发展大户76户。
在榆中县和永登县,这样的致富典型和在家就近就业的农民有很多。我市的扶贫攻坚战,产业扶贫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悉,在扶贫开发中,我市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建多种产业扶贫新模式,在提高扶贫开发质量和效益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3年全市对扶贫开发的投入突破1亿元,并且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土地流转、肉羊养殖、设施蔬菜等“3个1000万”扶持政策,推动全市主导产业培育,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在距离榆中县城较远的榆中北山和定远、连搭等地区,农民们则依靠土地流转和高原夏菜及中药材种植产业加快了脱贫的步伐。
榆中县贡井乡吕家岘村的宏鑫中药材合作社负责人魏长明介绍,该合作社是由贡井乡大坪村的5名中药材种植大户投资成立,截至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2万亩,辐射带动全乡种植中药材面积达到4万亩,扶持发展大户76户。同时,还引进了2家公司,通过公司与合作社的成功对接合作,有力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发展。
榆中北山现辖贡井等6个乡,约有农民4.56万。由于当地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无任何污染,非常适合甘草等根茎类中药材的生长。2014年种植面积达到14.1万亩,总产量将达到4万吨,产值达1.5亿元,产区农民中药材纯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预计2016年达到20万亩,年产量达到5万吨,年产值达到2亿元,产区农民中药材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我们依托高原夏菜和中药材产销规模不断扩大的优势,积极引导推进就地输转工作。县内两茬蔬菜收售使用雇工近30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1亿元。加快农副产品储运加工业发展,每年实现季节性转移5000余人,创劳务收入1.1亿元,实现就地转移2500余人,创经济收入1.35亿元。”榆中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榆中县农业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榆中县坚持把土地流转作为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的重点,不断创新方式,扩大流转面积,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步伐明显加快。从流转规模看,全县共流转土地20.8万亩,而且所流转的土地正朝着集中化、规模化的方向迈进。从流转形式看,全县的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出租、转包、转让、互换及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从流转用途看,农村土地流转主要用于发展中药材种植、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等经济附加值较高的现代农业领域。从流转主体看,农民种植养殖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成为了土地流转的主体,并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
截至2014年年中,榆中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占到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0.2%,农村土地的流转带活了全县的农村经济,促使农业企业朝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