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速区域分化在继续
7月以来,全国各省份陆续发布“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全国GDP增速“稳”在7%。不过,分区域看,增速最高的重庆,实现了11%的增长,而增速最低的辽宁,仅为2.6%。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日前在“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新闻发布会上表示,“7%是全国的平均增速,具体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在‘增速换挡’阶段,感受和影响是不一样的。一些地方和行业困难局面短期内尚难扭转,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重资源的省份困难较多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5.4%,再创新低,且连续41个月为负,市场总需求仍然不足。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在解读PPI数据时表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扩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4.6%、21.0%、18.3%和15.1%,合计影响本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约3.3个百分点,占总降幅的61%左右。
在这些降幅比较大的行业占比重的地区,发展也面临困难。
上半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7%,仅比“垫底”的辽宁高0.1个百分点。受市场需求影响,山西省规模以上12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焦炭、水泥、生铁、粗钢、钢材、原铝、发电量等8种产品下降。山西省统计局副局长张晓东表示,目前,山西正处于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工业降幅持续扩大、财政增收压力加大。
在7%的“一盘棋”之下,去年以来新出现的地区分化,加剧了人们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担忧,东北地区和能源大省经济增速大幅下滑。
翻看各地的“半年报”,上半年的地区分化在工业利润上体现得较为明显:中部、东部地区整体形势良好,东北地区下降幅度较大,而西部除了少数省份外,也多为负数。
工业利润分化明显,是产业结构所致。“东部的工业产品结构中,涉及居民消费的产品所占比重很大,经济下行压力再大,这些行业波动有限。”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而西部和东北能源、原材料和大型装备制造占比较大,经济下行时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大幅减少。”
专家指出,每当经济下滑的时候,重工业回落的速度总是要高于整体速度。东北作为中国传统重工业基地,这两年增长放缓很难避免。
“目前速度垫底的省份,大多数是资源型和老工业基地。”国家行政学院培训部副主任丁茂战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例如,过去山西靠挖煤“致富”,但是现在一方面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也进入了产业重组期,煤的使用量不会保持过去那样的高增长。同时,国际资源型产品市场价格低迷,我国资源型省份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东北是重化工业、老工业基地,国企比重大,且改革进展相对缓慢,在新一轮竞争中面临的困难相对较大。例如,机制不灵活、活力不够、社会负担很重。从人口和消费来看,人口外流、继而消费外流,对发展很不利。东北是计划经济最后退出的领域,市场经济发育最不成熟的领域,思想解放、改革创新劲头还不够。
“在我国产能普遍过剩、人力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可谓是雪上加霜。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处在调整升级过程中,而新的产业还没有成为支柱,速度难免下降。”丁茂战说。
东部依然发挥支撑作用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虽然在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8%以上的省市区中,中西部占了绝大多数,而且,西部省份经济增速全部超过全国7%的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块头”大,东部地区经济总量排名仍然领先,且与中西部相比,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增量要“可观”得多。
“今年上半年,东部地区对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近日撰文指出,尽管今年以来,一些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偏“重”的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困难,但产业转型起步较早,市场力量较强的东部地区发展态势较好,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进一步显现。
从经济增长来看,上半年,东部的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4%,江苏增长8.5%,浙江增长8.3%,山东增长7.8%,广东增长7.7%,均快于全国。从投资来看,天津增长13.2%,江苏增长10.9%,浙江增长12.3%,山东增长14.6%,广东增长17.3%。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天津增长11.6%,江苏增长10.5%,浙江增长14.8%,山东增长9.1%,广东增长14.9%。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负责人日前也表示,占工业比重一半左右的东部地区增长平稳,有力支撑了全国工业的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江苏、山东、广东这3个工业大省增加值分别增长8.3%、7.4%和7.4%。
张占斌认为,经过30多年发展,东部地区市场意识比中西部强。未来,仍要率先发挥创新驱动的重要作用,鼓励采取更多办法带动企业进行创新,通过创新提高中国经济质量。要率先瞄准国际最前沿产业,担负起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探路这一重要角色。
由于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已持续了多年“西高东低”的发展态势,但经济发展较多依靠投资的西部地区,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投资放缓。今年4月份,西部投资增速开始整体落后于东部。
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东部地区投资增长10.1%,中部地区增长14.9%,西部地区增长9.9%。其中,甘肃由去年同期增速23.3%降为今年的5.6%、内蒙古由16%降为0.3%、新疆由24.2%降为10.3%。
与投资密切相关的是,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分化更趋明显。二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投资、价格、销售面积,情况比较好的仍然是一线城市和少数二线城市,由于刚需和改善性需求都比较旺盛,所以房地产表现更加积极。而多数二、三线城市,尤其是四线城市,由于原来的房地产存量比较大,去库存仍需要一个过程。
由于中西部地区缺乏一二线城市,产业与人口分布不合理,经济增长受房地产投资下滑拖累较大,财政收入明显下降。从各地半年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西部省份的GDP增速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财政收入增速却降至平均水平以下。
地方税收过多地受房地产影响,这也暴露了一些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的发展弊端。针对海南这类主要通过房地产来推高服务业增长的发展模式,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表示,这种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地方应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寻找新出路,要重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来激发市场活力。
转型中的区域差异不应被低估
近年来,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增强、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人口数量红利下降,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速均趋于放缓。
王保安在署名文章中指出,这种增速“换挡”,是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下所必然出现的。从国际范围看,追赶型经济体在经历一段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后增速出现回落也是普遍现象,日本、德国、韩国都曾经历过这一发展阶段。有所不同的是,我国空间广阔,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比较明显,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韧性和回旋余地。
丁茂战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按照由东到西梯度转移发展。目前,东部不少地方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而全国平均水平不到8000美元,西部更低。“人均GDP基本上反映了生产力水平,中西部地区仍然享有对外和对东部的比较优势,有条件实现更好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过渡到“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在逐步显化。而中西部不少地区仍然处在工业化中期,以制造业、重化工业为主体,目前受产能过剩、转型升级、外需下滑的冲击比较大。
区域的分化,需要宏观调控思路的创新。“如果低估中国在大转型中的区域性差异和结构性差异,宏观调控平均用力反而会导致在结构性和区域性张力之中出现整体性问题,局部塌陷带来连带效应。”刘元春提醒说,在当前已经出现区域分化的情况下,单向度的宏观调控会“失灵”,需要分类处理的政策模式。比如,货币政策的定向调控可以就产业和特定区域做出充分考虑,与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更加密切地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