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第三个航天发射200次国家

08.12.2014  01:42

12月7日11时26分,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   新华社照片

    【新华社太原12月7日电】北京时间7日11时26分,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发射达到200次的国家。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把载人飞船、月球探测器、北斗导航卫星等250余颗国内外航天器成功送入太空,我国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创新超越的发展道路,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发射测控能力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据介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生产,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从1970年到2007年历时37年;第二个100次发射仅用了7年。44年间,我国运载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重大跨越,研制形成了长征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4个系列13种型号的运载火箭,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200次发射,由我国已经建成的酒泉、西昌、太原3个航天发射场共同完成。目前,我国航天发射任务组织管理能力、综合性试验能力、高密度发射能力、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国际航天合作能力不断提高,满足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航天器的需求,形成了多星多箭并行测试、快速发射评估、快速射后恢复、快速状态转换、“零窗口”发射等核心技术。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远望号海上测量船、中继星和其他国内外陆基测控站组成的航天测控网,逐步实现了由陆基向天基、由地球空间测控向深空测控的拓展,不仅能满足卫星测控需求,还能为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任务提供测控支持。

    据了解,为适应未来航天事业发展需要,我国正在按照“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思路,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多项关键技术已获得重大突破;用于发射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海南航天发射场,经过5年多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未来我国航天发射测控能力将实现新的跃升。

    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将致力于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在实现航天梦的新征程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研究制定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我国自主进出空间能力,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促进人类文明、科技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火星探测、载人航天、重载火箭

    ——勾勒我国星际探测时间表

    来自中国的探测器什么时候抵达火星?中国何时拥有自己的载人空间站?重型运载火箭研制情况如何?在长征火箭成功实现第200次发射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就这些航天热点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火星探测器2020年前后发射入轨

    近年来,火星探测已成为航天领域的热门话题。“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已完成论证工作,任务工程目标是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获取自主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深空探测技术的跨越。”雷凡培说。

    他说,科学目标是通过环绕器与火星车独立探测和联合探测,实现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

    据介绍,火星探测器系统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环绕器将携带着陆巡视器完成地火转移飞行和近火制动,进入环火轨道后择机释放着陆巡视器,开展环绕科学探测;着陆巡视器将实现火星表面软着陆,并分离释放火星巡视器,开展巡视科学探测。

    雷凡培透露,火星探测器计划于2020年前后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发射场发射入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

    载人空间站将分三步走

    针对我国载人空间站的建设问题,雷凡培说,目前载人空间站工程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正按预订计划稳步推进。各类飞行产品研制、地面设施建设、大型综合试验已全面展开。

    他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舟货运飞船、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神舟十一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等主要飞行产品目前已进入研制生产的关键阶段,空间站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也将全面转入飞行产品的研制试验阶段,海南航天发射场已基本完工、具备投入使用条件。

    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16年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在随后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之对接,以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再生式生命保障以及货运飞船补加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

    “2018年前后,我国将发射试验性核心舱。在2022年前后,研制并发射基本模块为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先进的空间技术平台。”雷凡培说。

    据介绍,2010年9月,我国正式启动实施空间站建设工程。2013年6月,神舟十号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入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阶段。

    2030年左右重型运载火箭实现首飞

    大家很关心我国载人登月的计划,但实现这一目标,要靠火箭来完成,目前我国重型火箭是否开始了预研,研制进展怎样?

    对此,雷凡培说,我们计划通过四五年的时间,突破重型火箭总体设计、4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220吨氢氧发动机和8.5直径火箭结构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为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研制打下基础。

    他透露,目前相关技术攻关工作已启动并取得实效。我们将组建重型运载火箭研制队伍,充分吸取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经验,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重型运载火箭研制,2030年左右实现首次飞行。

    重型运载火箭是指火箭起飞推力在3000吨上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100吨左右的火箭,主要用于载人登月任务和发射大型深空探测器。

    “重型火箭的研制成功将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可以满足我国在2030年至2050年间近地轨道以远的宇宙空间探索任务和载人登月任务的需求,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进入、控制及利用空间的能力,确保在新的实力比拼中,保持我国在空间的优势地位。”雷凡培说。

    据新华社电

    新闻背景

    长征系列火箭:200次发射中的N个第1次

    随着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被送入太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完成200次发射。这200次发射中,浸润着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太多的“第一次”。在这一个个“第一次”中,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也从零起步,走向壮大。

    第一次“一飞冲天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到近地轨道,我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5个用自制火箭成功发射本国卫星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返回式卫星一举成功,3天后卫星返回地面,揭开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崭新一页。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的国家。掌握了航天器返回技术,也为后来的载人航天、空间实验、太空育种、新材料研发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低温高能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在长征三号火箭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现在的长三甲系列,满足不同载荷重量的发射需要。

    第一颗气象风云卫星

    都说天有不测风云,可1988年9月7日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后,我国探测风云、监测防御灾害天气的能力上了新台阶。

    第一个载人运载火箭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研制成功了长征二号F火箭,成为我国第一个载人运载火箭,1999年首飞成功。2003年10月15日,在连续完成4艘无人飞船飞行试验之后,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五号飞船送入太空,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送入预定轨道,开启嫦娥奔月之旅。2010年10月1日,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二号卫星。2013年12月2日,在长三乙火箭的托举下,嫦娥三号顺利踏上赴月之旅。同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圆满实现月面软着陆,玉兔号月球车实现月面巡视勘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成功实现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