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月旅行梦幻启程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路线图 新华社照片
24日凌晨,坐落在燕山脚下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灯火通明。在这个曾10次牵引“神舟”遨游太空、3次领航“嫦娥”探访月宫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国探月工程三期的揭幕之战即将开启。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这个我国“嫦娥”家族的新成员,将在北京飞控中心的引导下,开启为期8天的地月旅行。
这是一次面临多重挑战的发射任务——将首次进行绕月返回,首次进行再入大气层着陆地面,为嫦娥五号任务积累技术储备。
背负这样的任务,这次发射的飞行器可谓是嫦娥五号的“侦察兵”。
“10分钟准备!”1时50分,中心总调度戴堃声音清晰洪亮,发射正式进入倒计时。
飞控大厅里如同白昼。荧屏闪烁,键盘声急,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透过最右侧的巨幅屏幕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上,乳白色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矗立夜空,静待出征号角。塔架下,工作人员开始陆续撤离。
“1分钟准备!”激动人心的时刻即将到来。大厅里顿时一片寂静,所有人不约而同抬起头来,透过荧屏全神贯注地盯着那即将远行的“嫦娥姑娘”。
“10、9、8、……3、2、1”“点火!”“起飞!”
大厅正前方4块巨幅液晶显示屏上,器箭飞行实况数据不断滚动,模拟火箭发射的三维动画形象地展示着飞行器美妙的飞行轨迹。
坐在大厅后方控制机房里的年轻工程师李贵良此刻异常兴奋。大屏上这套富含特效、画面逼真的三维动画软件系统正是他和同事的杰作。将最生动、最震撼的火箭发射场景拉近到人们面前,一直都是他的梦想。
“整流罩分离!”火箭发射270秒后,“嫦娥姑娘”揭下了“红盖头”,飞向深邃的星空。
“器箭分离!”2时18分,飞控大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随着各方向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上的数据源源不断汇聚而来,中心飞控科技人员们的战斗才正式打响。
在与飞控大厅一墙之隔的轨道机房里,中心轨道专家们聚精会神、运指如飞。试验器是否顺利踏上奔月轨道,答案要由他们揭晓。
经过10分钟的紧张计算后,一张打印着入轨参数的表格在大厅专家和科技人员们的注目下送到了总调度台。随后,喜讯传来——
“各位注意,我是北京,根据北京实时轨道监测判断,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已进入近地点高度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41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戴堃略显激动的声音在大厅里激起一阵兴奋的欢呼。
迢迢星河路,悠悠明月情。8天的地月旅行中,中心飞控人员将日夜守望、一路相伴,用自己的巧手和慧心再次织就一个美丽的探月梦、中国梦! 据新华社电
最新消息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完成首次中途修正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北京时间24日16时29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成功实施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中途修正。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地月转移轨道飞行过程中,会受到入轨偏差、万有引力、宇宙环境等因素影响,需择机实施轨道修正,校正航向。通过认真分析和精确计算,北京飞控中心研究确定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首次轨道中途修正控制策略,并成功向飞行试验器注入控制参数,顺利实施了首次中途轨道修正,为飞行试验器顺利到达月球近旁奠定了基础。
据北京飞控中心总工程师周建亮介绍,在这次中途修正前,中心于24日晨控制飞行试验器携带的相机,拍摄了飞行试验器远离地球的飞行场景。截至16时,飞行试验器已在太空飞行了14个小时,距地面高度约13万公里。
短 评
探月梦,路在自己脚下
中国探月工程首次实施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半弹道跳跃式再入、对返回器大范围小目标搜索、新防热技术应用等将实现中国航天多个第一次,扎扎实实的努力,会让中国人的探月梦再向前迈进一步。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从“两弹一星”到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从“蛟龙探海”到“嫦娥奔月”,空间科学领域的自主创新,推动了我国基础研究的深入,推动了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探月工程中需要突破远距离控制和数据传输、人工智能、自动化加工、研制新材料等一系列关键新技术,涉及诸多新领域。这些新突破,将推动一大批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在科学前沿、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唯有依靠自主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扎扎实实向着探月的梦想迈进,再次给我们启示:只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们就完全能够在高科技领域取得重点突破,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