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我们共同努力
原标题: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我们共同努力
中国甘肃网1月31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记者 宋振峰)
“2014年,大力推进扶贫攻坚,贫困地区面貌有了新变化”;
“今年,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
……
扶贫攻坚,在刘伟平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墨颇多,也是省“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那么,扶贫攻坚,如何才能做到“深入推进”呢?对此,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省人大代表、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省人大代表、临洮县委书记石琳,省人大代表、漳县马泉乡马家门村村民张永忠。
基础建设步伐须加快
张永忠:我们村位于山沟里,前些年,真穷。不说其他,到乡政府的路,还是上世纪70年代修的土路,平日出行都难,还谈啥产业发展?现在好了,借助“1236”扶贫攻坚行动,去年通村公路动工了。到今年5月,乡亲们就能走上新崭崭的水泥路了。
栾克军:基础就是发展最根本的基石。一路通,百业兴。这两年,按照省委、省政府“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总体部署,庆阳着力推进以交通为牵引的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我们以路为基、以水为要、以电为先、以房为本,一个村庄、一个乡镇、一个区域攻坚突破、整体推进,让困难群众发展致富更有信心。去年,全市新修通村公路1969公里,相当于过去4年建设里程的总和。今年,将争取80%的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
石琳:改善基础条件,确实是做好扶贫攻坚的前提所在。如果连水、电、路等问题都解决不了,何谈脱贫致富?《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90%以上。我建议,农村农网改造不仅要解决覆盖面问题,还要提升农网品质。因为,农村一些地区现在还是“电灯亮起来,机器却动不了”。
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
栾克军:业不兴,民不富。为了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庆阳还打响了以“五变”为牵引的特色产业培育攻坚战。啥叫“五变”?就是我们根据庆阳各地不同的自然禀赋和区域特点,引导贫困农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林则林,使他们变牧民、变果农、变菜农、变林农、变市民。通过这“五变”,找到了解决农民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的路子。实践证明,特色产业的选择既要符合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农村发展条件,还要符合农民的生产理念和习惯,这样才能在产业富民上事半功倍。
石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正是扶贫攻坚的核心。其中,首先就是培育产业,要把做大做强特色富民多元产业作为治穷的根本之策。还得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拔穷根”。
张永忠:我们村出外打工的,以前有200多人,现在只有100多名。为啥?原因就是村民找到了致富路子——中药材产业。这两年,村子一半耕地都种了党参、黄芪。通过卖药材,村里人盖起了新房,有十几户都买了小汽车。
创新金融扶贫新产品
张永忠:对我们农民来说,想发展壮大产业,最大的“绊脚石”,就是缺钱。以前,信用社贷款不好贷,村里有些人急用钱,都借高利贷。去年6月,“互助资金”项目来了,大受村民欢迎。不过,就是太少,一次只能借5000元,发展产业还是不大顶用,要是能借一两万元甚至更多就好了。
栾克军:农民贷款难,是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这两年,庆阳市与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合作,启动实施了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下一步,要建立完善金融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新机制,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更好的金融服务,走出以金融助推产业发展、群众致富的新路子。
石琳:创新金融扶贫新产品,必须按照市场规律。比如,财政扶贫资金,如果只用来贴息,还无法有效转变农民扶贫观念,因为他们认为用钱没有成本。建议将财政贴息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或者发展基金,按一定比例撬动银行贷款,放大财政资金效益,同时增强群众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