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失掉感知贫困的能力

26.11.2015  10:12
原标题:我们不能失掉感知贫困的能力

一名大一女生躲在宿舍被窝里抽泣,舍友很不解,再三逼问下,她说出来的困惑让舍友们大吃一惊。原来,这名女生来自西北一个偏远乡村,从来没人告诉她来月经的时候该怎么处理,她以前都是像妈妈那样用布条替换,湿透了就洗洗晾干再用。上大学后,这名西北女生发现同学们的处理方式和她不一样,但因为害羞不敢把布条拿出来晒,只能躲闪着使用潮湿的布条。最近她感觉身体不舒服,很害怕。舍友们急忙带她去了医院,所幸没有大碍。

有些人贫困落后的生存状态,确实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感知甚至想象。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的认识,绝大部分是通过大众媒体构建起来的。这些年,中国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习惯了用城市里高楼大厦代表行进中的中国,乃至于忘记了地震震出的那些黄泥土的房屋、从没“见过世面”的贫困学生,也是真实中国的组成部分。

人心向好,愿意关注更鲜亮的生活,这很正常。丧失感知苦难的能力,其实也是人类的通病。几个月前,3岁难民男童艾兰·库尔迪惨死在海滩上的照片,震惊了全世界。然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还有人过得这么惨,原来全球难民总数已经接近6000万,原来仍然有4000万人在境内流离失所……当苦难再次被感知到之后,很多国家采取了更积极的行动。这就是感知苦难的意义。

在进步发展的逻辑里,怎么表现贫困的苦难,是一个挺难的事儿。我们的权力主体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的人,绝大部分在城市里;我们的市场资源分配也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我们的表达平台与权利空间,也是从大城市向外部逐层递减的……这样的社会结构和主流话语格局,会弱化底层人群的声音与身影。

如果整个社会与公众,对于同胞的贫困与苦难缺少体认与感知的话,就很难从内向外地生发出强烈的改变贫困人群命运的意愿,就很容易在扶贫工作上浅尝辄止、浮于表面,难以从命运共同体的维度来关切贫困者的冷热与困顿。

11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要求,未来5年,要实现7000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人类不能失掉感知贫困的能力,唯有带着真实的痛感,才能充分理解这片参差土地的真实全貌,才能内生出改变同胞命运的急迫感、压力感。军令状由外而内,体认力由内而外,只有内外呼应,上下齐动,每年一千多万人群脱贫的目标,才可能达成。那些未被重视的贫困者的艰难命运,才可能彻底改变。唯有感知与体认之后,每一个扶贫参与者才能清楚地知道:那不是别人的事儿,那是咱们自己的事儿。 (普沙岭)